生僻字姓名也能實名制,早該如此便利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生僻字姓名也能實名制,早該如此便利

文|邢妍妍

7月28日,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發佈。與上一版標準相比,新國標增加錄入了1.7萬餘個生僻漢字。不僅收錄了國務院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全部漢字,還可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的用字,能夠滿足各類使用需求。新國標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實施。

這也就是説,曾經許多輸入法裏沒有的生僻字可以正常打出來了。更重要的是,那些姓名裏包含生僻字的人,終於可以實名制了。

生僻字姓名也能實名制,早該如此便利

翻閲新聞不難發現,這些人的生活總能因為生僻字而憑空增添很多麻煩。比如通過不了實名認證、使用不了移動支付,或是在疫情期間領取不了健康碼等等。他們不斷地被重複着同一個棘手的問題——要怎麼證明“我真的是我”?

選用生僻字作為名字顯然不是“原罪”。一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生僻字,不僅飽含着父母的希冀,也同時可以看作是傳承漢字文明的一種更為生活化的方式。我也是通過朋友的名字,才知道“頔”代表着“美好”,“嫕”代表着“柔順”。

生僻字姓名也能實名制,早該如此便利

其實,隨着社會信息傳遞量迅猛的增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漢字量也在隨之增加。在漢字信息已經全面融入社會數據網絡的當下,智能系統的漢字庫就必然要不斷地更新。

即便我們知道,漢字的魅力不是一定要通過“娉婻龘燚”這類生僻字才能得到體現,但在如今信息化的生活下,這類字不僅有被選為名字的自由,還必然有被規範化、被尊重的必要。漢字文化的發揚與傳承需要這種尊重,想得到無差異化社會服務的這部分羣體,也同樣需要這種尊重。

依照此前的統計數據,我國有約超過6000萬公民的名字中含有生僻字。這不是個小數目,他們顯然不該被擋在智能化世界的門外。保護好他們的利益,並不是單單在解決一個生僻字的困擾,而應該讓其由一個語言文化問題變成一項能被積極推動的公共服務問題。

生僻字姓名也能實名制,早該如此便利

(xi)先生行駛證的姓氏為手寫

據瞭解,公安部門早在2019年就對人口信息庫專用漢字庫進行了擴容升級,收錄了包含少數民族文字、冷僻姓氏在內的7.2萬個漢字,基本滿足了老百姓身份認證需求。但由於許多其他社會部門並未同步更新這套字庫,就導致了很多生僻字無法共享,從而就造成了姓名有生僻字的羣體辦事各種碰壁的難題。

而如今,這一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實施,終於得以讓這個難題不再是難題。1.7萬餘個生僻漢字編碼字符上線,讓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羣體不受“數字鴻溝”的困擾,可以説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同時,這樣的舉措也為更規範化地處理社會公共服務難題,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範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8 字。

轉載請註明: 生僻字姓名也能實名制,早該如此便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