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港口博物館展示的古代船隻模型 李典 攝
中新網寧波10月4日電(記者 李典)港口是人類邁向水域,開拓更廣闊生存空間的起點。它們猶如一扇扇窗口,讓不同文明在這裏碰撞、交融。
當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港口故事,讓中國港口文化揚帆“出海”?
中國港口博物館館長馮毅受訪時談及,探索尋找港口和所在城市發展之間的規律,展示出立體的港口形象,在當下十分必要。
中國港口大事記 李典 攝
從江海合一的揚州港到市舶使轄的廣州港,從聯通內外的福州港到港促城興的寧波舟山港,“自古以來,港口與城市之間的互動多是正向的、良性的。”馮毅説。
譬如,寧波三江口建城1200年間,無數海舶揚帆遠渡。寧波港則從餘姚江畔的內河港到三江匯流處河口港,移至甬江入海口,再轉到北侖深水海岸,港口能級實現了四次歷史性飛躍。馮毅説,“這四次港址的變遷無疑帶來了城市的經濟騰飛、社會發展。”
依港設城、城以港興、港為城用、港城相長,是許多港口城市的發展規律。在寧波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恆武看來,港口吸引大量物質資源集中,形成物流網絡樞紐,從而帶來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
伴隨着改革開放,中國港口建設逐步走上快速、高效、規範的發展之路。時至今日,已湧現出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上海港等,並發展出臨港航運、臨港工業、臨港商貿等諸多繁榮的臨港經濟業態。
中國港口博物館一景 李典 攝
港口夯實硬實力的同時,軟實力的提升亦不可忽視。以航運連接城市的港口之上,曾上演無數多元文明交流互鑑的故事。
有着多年港口文化研究經驗的學者王結華説,古時,中國使團從港口起航,將瓷器、絲綢、書籍及東方文明帶向世界;如今,中外港口城市之間建立友好關係,進行文化交流,“首先要講清,自古至今,我們始終秉持互利互惠、有往有來的發展模式,而非單方面的輸出和侵佔型的方式。”
其次,他認為還要講好中國港口深厚悠久的文化脈絡,提升在港口發展方面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文”“武”互鑑、“軟”“硬”兼備。譬如,針對寧波舟山港,可對外展示它8000多年的海洋文化史和水上交通史、2000多年的港城發展史和1000多年的“海上絲綢之路”交流史。
在王結華看來,悠久綿延的歷史、深厚多元的文化以及藴藏其中的人物、流傳至今的故事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既是往昔寧波的港口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石,也是今後寧波舟山港蓬勃發展的強大助力。
劉恆武建議,從“事”“物”“人”“俗”“學”等5個維度講好港口的故事,立足港口自身(點),着眼港口連接的網絡(線),放眼港口城市依託的腹地(面),解析港口文化基因。
寧波舟山港港區作業景象 湯健凱 攝
“我們應梳理出中國港口的發展之路和文化脈絡,展示中國是如何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一步步走向海洋、擁抱世界的。”馮毅説,這樣的港口故事有必要讓全世界聽到、看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