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在華12年:做“兩個家鄉”的宣傳推介人

中新社重慶3月13日電 題:土耳其人在華12年:做“兩個家鄉”的宣傳推介人

中新社記者 鍾旖

對35歲的土耳其人李開文(Aykut Yazirli)而言,土耳其是第一故鄉,已生活12年的中國是第二故鄉。20天前,他正式成為一名“重慶女婿”。近日在重慶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李開文介紹説,自己在中國的日常就是做“兩個家鄉”的宣傳推介人,努力成為土中交流的一座橋樑。

李開文與中國結緣於2010年,因會聽、説中文,受土耳其一摩托車工廠外派,先後在廣州、重慶從事對外貿易。2013年起,他的業務基本固定在山城。為讓中文“更進一步”,2015年,李開文入學重慶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習系統課程。

目前,李開文供職於重慶亞美歐文化交流發展中心。該中心在全世界11個國家設有“海外聯絡處”,致力於促進中國與海外政府、高校科研單位、企業間的多元交流與合作。作為土耳其板塊負責人,“加強土耳其與中國的信息互通,為雙方市場尋找合作機會,促成共贏”是李開文的主要工作。

“好好溝通,是展開交流的重要前提。”李開文強調,交流一定不是單向輸出,雙向傳播才有利於國際化發展。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雖然線下的參訪團互動暫時鋭減,但線上推廣仍然頻密。在中國社交平台,李開文常與同事一道錄製視頻、開放直播,向中國民眾普及土耳其的社會經濟、人文地理知識。通過土耳其的互聯網,李開文又嫺熟地向鄉親們展示中國的多彩生活,傳統文化如舞龍、猜燈謎、寫書法,中餐飲食的湯圓水餃、火鍋小面,都是他在華快樂生活的宣傳素材。

在李開文看來,土耳其與中國有不少相似之處: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具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相近的人文習俗。土耳其是全球主要的榛果、無花果、杏仁等乾果出口國之一。當前他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把更多優質的家鄉物產“引進”中國,“就像中國的火龍果、枸杞,上了土耳其人的餐桌一樣”。

“兩個家鄉”的諸多不同,也讓李開文看到“互補”背後的廣闊前景。他舉例説,土耳其產大理石一半以上向中國出口,中國的工業產品也是土耳其所渴求的。為更好地知曉雙方所需,李開文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鑽研兩國新聞資訊,洞悉哪些領域還有拓展空間。

“中國這麼大,我希望在這生活的外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色做不同的、擅長的事,共同建設這個家。”李開文表示,要做好一名推介人,首先要樹立“個人形象代表着國家形象”的意識,“架橋”路上,“友愛、團結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好,國家間交往才能越來越好。”

談及忙碌的事業、未來的期許,李開文説:“能為家鄉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的。”作為中國發展的見證者,他暢想着把中國的廣場舞、多樣的烹飪方式、便捷的移動支付,一一“複製”回土耳其,讓鄉親們的日子變得愈加幸福。他還打算寫一本自傳,記錄其在土、中兩國的闖蕩經歷,書籍出版後,發揚家族“樂善好施”的品質,把所得款項捐給窮人。

從土耳其愛琴海邊一個1500人口的村莊向東出發,在中國工作、求學、結婚……李開文預設的“夢想”已逐步實現。他告訴記者,還有一個更宏大的夢,需要自己用餘生去踐行——在土中民間交流史上,烙印下“李開文”的名字。(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5 字。

轉載請註明: 土耳其人在華12年:做“兩個家鄉”的宣傳推介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