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
“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的7%,但他們在冰上運動界的比例卻被過度代表了”、“他們正在重塑這項一直由白人主導的運動。”
2月10日,上面這兩句《紐約時報》新聞的轉發導語,引發了美國民眾對亞裔運動員的激烈討論。
要理解這番話為什麼會刺激到美國網民,得首先了解下美國亞裔在輿論場上矛盾的“生態位”。在許多美國人看來,亞裔普遍勤勉自律,作為一個整體而言,有着更高的平均收入、更低的犯罪率。但另一方面,亞裔比其他族羣更願意順從美國社會(由白人主導)的價值觀,導致在很多行業缺乏領袖型人物。
然而,一向被視為“呆板”、“文弱”的亞裔,近年來卻在美國冰雪運動界非常難得地出現了一批身手矯健、自信張揚的運動員。因此,當亞裔終於在進軍自己本不擅長的領域並取得成績時,《紐約時報》卻用“過度代表”一詞描述他們,給了許多讀者這樣一種觀感:亞裔剛在這行表現出色你就説“過度”,這是不是在暗示亞裔只配在美國社會永遠當配角?
從美國網民的留言看,感受到這種暗示的人並不在少數,類似的留言在評論區比比皆是。
但翻閲了這篇報道的原文和中文翻譯後,筆者倒是對這個問題產生了非常不一樣的看法。
從全文看,筆者倒是覺得這篇報道在整體上並沒有“貶低亞裔”的意思,相反,大概因為本文作者自己也是亞裔,他的分析角度也讓報道挖掘出了一些有趣的事實。
比如從名字看,許多傑出的亞裔運動員都是華裔出身,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這項運動所吸引,再加上華裔家庭踏實刻苦的家風、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為這些運動員征服全美花滑界奠定了基礎。
在崇尚“自由”、追求散漫作風的美國民眾眼裏,這些助力亞裔運動員成功的因素,一直是他們嘲諷亞裔“無趣”、“無聊”的素材。而亞裔運動員的成就,則是對他們這套傲慢且隱含種族主義偏見的有力回擊。
此外,對於英文表述的用詞問題,這個作者也在後續向大家做出了回應,儘管大多數人依然認為他應該調整用詞,但基本也明白了他想表達的原意。
然而,雖然這篇文章沒有刻意貶低和歧視亞裔的想法,但還是在有意無意間暴露了美國亞裔羣體的一些心態問題。
首先,這篇報道的英文標題直譯叫“亞裔美國人在花樣滑冰界的上升通道”,相比之下,《紐約時報》中文網起的標題卻叫《亞裔美國人撐起美國花樣滑冰“半邊天”》。“上升通道”對比“半邊天”,意境一下子就分出了層次。
那句在英文裏備受爭議的“過度代表”,在中文版卻用了一個更順應全文意思的措辭:“亞裔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族裔”。這個説法既突出了亞裔的成就,也肯定了亞裔在這個領域佔據更多位置的合理性,而不是戰戰兢兢地表示自己“過度”了。
作為一家廣受本土民眾關注的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在這篇報道上的中文翻譯版,居然比英文原版不僅用詞更加準確,在文風上也多了幾分“捨我其誰”的豪邁,以至於整篇文章的氣質都顯得大不一樣了。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阻止了本文作者把中文翻譯裏的這種昂揚向上的氣質,在英文裏向美國本土讀者進行準確地傳達呢?
另一方面,作者再三提到了花滑界和美國社會對亞裔的偏見,比如運動員陳婷婷時常被美國記者稱為“暹羅貓”、“不帶情緒”,以低俗獵奇的口吻稱其為“異國情調的美女”,比如另一位運動員被安排學習“白人禮儀課”,以討好行業內白人官員的方式確保自己未來的發展。此外,美國社會前段時間針對亞裔的暴力行為也大幅上升。
可對於這些讓人憤怒的歧視和打壓,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作者把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侷限在“亞裔用努力和成績證明自己”、“努力表達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而不是藉此機會質問這些不公的根源,號召亞裔團結起來正面地向它們説“不”。
既然亞裔在這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是真實且不容辯駁的,那又何須因為自己比其他族裔在這個方面表現得更優秀顯得驚詫和不安?如果面對不公和壓迫只能想到“反思自己、繼續努力”,這到底是直面問題還是逃避問題呢?
在這篇本該為美國亞裔打氣鼓勁的文章裏,作者仍然不可避免地帶上了這樣一種看上去讓人泄氣的心態:羞於承認自己的成績,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這種心態,恐怕比一個用詞不當更值得美國亞裔去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