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合浦儒艮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海上巡查時,觀測到一羣中華白海豚,約15頭。據悉,這已是今年休漁期後第二次發現大批中華白海豚在此活動。目前,該保護區及其周邊海域具有明顯識別特徵的中華白海豚有111頭,遠高於2011年至2014年所識別的個體數(55頭),種羣穩定壯大,且以青壯年為主體,幼豚比例增加,年齡結構呈優。
▲中華白海豚幼豚。
01種羣壯大,保護區幼豚比例提高
7月10日,正值海洋休漁期,合浦儒艮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海上巡查時,於保護區核心區發現約15頭中華白海豚。它們成羣結隊在水中暢遊,不時躍出水面嬉戲,看樣子正在捕食,十分可愛。
記者瞭解到,由於近年來該保護區生態環境穩中向好,因此,今年以來較容易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影。5月中旬,工作人員也曾在距離岸邊不到一公里的淺海,發現兩羣中華白海豚在活動。
我國是全球最重要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種羣數量約為4000至5000頭。其中,在北部灣海域有400至500頭,分兩個羣體:大風江-南流江口羣體約有200至300頭,主要分佈於包括三娘灣在內的大風江海域、南流江海域和冠頭嶺海域;在合浦儒艮保護區,羣體數量超過150頭。
合浦儒艮保護區位於北部灣鐵山港海域。監測數據顯示,無論旱季還是濕季,該保護區及附近淺海,均有超過70%的水域被評為中華白海豚適宜棲息地。
近年來,合浦儒艮保護區與科研機構連續開展所轄海域鯨豚調查。2017年至2019年、2020年至2021年,分兩個階段對中華白海豚進行專項調查,採用的是船基截線調查結合照相識別特徵重捕法。兩個階段的調查對比顯示,2017年至2019年,保護區裏具有明顯識別特徵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為106頭,2020年至2021年為111頭,遠高於2011至2014年所識別的個體數(55頭)。兩次監測調查目擊幼豚比例均超過50%,較過去有明顯提高。
▲中華白海豚在海里游泳。
02體色變化,隨年齡由黑灰變淡粉
據介紹,中華白海豚剛出生時並不是白色的,而是黑灰色,接近海水的顏色,是天然的保護色。隨着年齡增長,體色慢慢變淡——青年個體呈灰色,成年、老年個體呈白色或淡粉色。
中華白海豚的體色為何會發生變化?
據專家介紹,中華白海豚體色變化與體温調節大有關係,幼豚發育未完全,體温調節系統尚未完善,體表顏色多呈現黑灰色或灰色;成年後發育出完整的體温調節系統,在海里嬉戲運動時,血液大量流到表皮,白色皮膚也就變成了淡粉色。▲成年中華白海豚和幼豚。
03拍照識別,讓白海豚亮出背鰭來
“成年中華白海豚的辨識度相對來説還是比較高的。”南京師範大學鯨豚專家陳炳耀教授告訴記者,2000年至2016年,南京師範大學鯨豚研究組對北部灣中華白海豚進行調查研究,識別了200多頭個體,初步估算種羣總量在393頭至506頭之間。
陳炳耀表示,對於普通人而言,中華白海豚的樣子看似都差不多,其實,通過照相識別比對,每一頭成年個體都有着顯著的差異。
在合浦儒艮保護區的科普教育基地裏,展示了部分中華白海豚的識別個體照片,拍攝的主要部位為海豚的背鰭,其形狀、顏色與斑點都不盡相同。照相識別是通過野外拍攝,選取高質量照片(對焦準確、正側面角、對比度強、距離近),基於背鰭邊緣的疤痕及附近體側斑點特徵等進行中華白海豚的個體識別。陳炳耀表示,將每次拍攝到的中華白海豚圖片進行比對,就可以知道它是否在該海域曾經出現過。
04多方合力,守護“海上大熊貓”
中華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貓”之稱,作為近岸、沿岸海域的珍稀保護動物,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學和生物學價值。
由於白海豚棲息於入海河口和近岸淺海,與經濟開發區、航運密集區高度重疊,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中華白海豚被漁網誤傷、被船隻撞傷等情況時有發生,海洋運輸噪聲、沿海工農業污水和採砂、填海造地、海洋資源開採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物資源枯竭等,都會嚴重破壞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
合浦儒艮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張宏科介紹,近年來,該保護區和當地政府不斷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大海上巡查和執法力度,整治三無漁船和非法捕撈作業,海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了良好棲息地。
▲適宜中華白海豚棲息的合浦儒艮保護區。 圖片由合浦儒艮保護區提供
來源:南國早報記者 張文卉 通訊員 蔣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