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8日電 澳洲網日前刊發題為《〈新金山〉,讓澳洲華人移民更多“被看見”》的評論指出,當下,澳洲仍受到種族主義的困擾,該片還能為人們提供重新審視澳洲發展歷程和排華歷史的契機,也有助於推動澳洲社會對種族主義歷史進行反思。
全文摘編如下:
一部關於澳洲華人的新劇即將播出:《新金山》首次將澳洲“淘金熱”時期華人礦工的故事搬上熒幕,由華裔導演科裏·陳(Corrie Chen)執導,華裔演員約森·安(Yoson An)和梅伯爾·李(Mabel Li)參演,以移民視角審視澳洲華人移民在“新金山”(即墨爾本)的開拓歷程。導演希望能通過講述澳洲華人“牛仔”的故事,讓人們“重新想象一下我們殖民歷史裏的華人聲音”。
講述華人移民故事的影視作品很多,其中不乏《猛龍過江》《北京人在紐約》《刮痧》等佳作。早期華人移民電影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李小龍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這部電影讓觀眾領略了中國功夫的風采,還接觸到了“行俠仗義”“扶弱濟困”等中國式的俠義觀念。《猛龍過江》的主要角色雖都是華人,但影片卻是從歐美視角出發,這樣的手法降低了觀影門檻,不僅受到華人歡迎,還吸引了很多對中國文化了解較少的外國影迷。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華人移民電影都沿用了這樣的敍事方式,影片內容也逐漸從展現功夫、美食等中國傳統文化,深入到中外文化差異對移民生活的影響,比如《刮痧》就是這類影片的代表。
越來越多華人移民海外,各國影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不斷加深,這樣的背景下,華人移民電影的關注點也發生變化。影片不再只從當地社會視角出發來審視中外文化的差異,電影人開始更多關注移民自身的經歷和悲喜,這也催生出了一批移民視角的影視作品,比如《新宿事件》《北京人在紐約》《不見不散》等。這類作品將更多筆墨用於描述移民生活和奮鬥的“日常”。《北京人在紐約》等影視作品為人們提供了觀察移民羣體的新視角,但這類影片聚焦於個人,雖也不乏“羣像劇”,但都是“小切口”作品。
《新金山》以澳洲“淘金熱”時期華人礦工在墨爾本地區的開拓史為背景,把關注點放到澳洲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和發展歷程上。從移民視角出發回顧“大歷史”,在關注移民自身命運的同時,還關注華人移民對澳洲發展的影響,在移民電影中具有開創性。19世紀中葉,澳洲出現“淘金熱”,大批華人礦工湧入澳洲,為與曾經吸引大量淘金者的美國“金山”三藩市相區別,他們將墨爾本稱為“新金山”,三藩市也得名“舊金山”。華人礦工在“新金山”開發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不僅吃苦耐勞,還善於用炸藥開山採礦,推動了礦業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有人迅速致富。然而,華人的成功引起了當地白人的嫉妒,白人對華人的忌恨和猜疑不斷升級,最終導致排華運動發生。
澳洲“淘金熱”時期,從中國乘船到澳洲需要三個月時間,由於信息傳遞不暢,中國礦工在抵達澳洲前對澳洲社會了解甚少。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礦工漂洋過海,投身“新金山”開拓浪潮之中,無異於一次瘋狂的冒險。《新金山》讓更多觀眾看到早期華人移民的冒險精神和創業精神,並對他們在澳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當下,澳洲仍受到種族主義的困擾,該片還能為人們提供重新審視澳洲發展歷程和排華歷史的契機,也有助於推動澳洲社會對種族主義歷史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