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韌性,修煉剛剛開始
半月談記者 董小紅 趙旭 田晨旭 鄭鈞天
走出紙上談兵,付諸實戰行動。半月談記者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多個大城市調研發現,韌性城市的理念開始浸入人心,一系列有效探索也在積極推進中。
7 月12 日中午,北京智慧水務發展研究院技術人員在接到通知後立即到達現場核實水位情況,並架設應急單兵設備,回傳兩地實況,為防汛工作提供一手圖像信息
韌性城市試水,先試“水性”
在防水災防洪災方面,不少城市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北京市水務局水旱災害防禦處處長劉洪偉介紹,今年北京汛期降水偏多,為此市裏專門提前強化了水工程調度:按照“流域單元、超前準備、系統安排、固守底線”的原則,充分發揮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組合拳”作用,將工作準備落實在洪水來臨之前。
在成都市城管委道橋監管中心的監控大廳裏,大屏幕上滾動顯示着成都17座重點監控橋樑的橋下水位,正常水位顯示為綠色,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大屏幕上會即刻亮黃燈警示。
成都市城管委道橋監管中心維護管理科科長馮旭介紹,每座橋樑的預警水位和保障水位,都是根據之前歷史經驗及各自實際情況設定的,監測系統24小時“放哨”,還能實時監測每座橋樑下的水位曲線動態變化。如果出現警示提醒,他們就會立刻通知24小時值守的防汛搶險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搶險。
除了對重點薄弱的橋樑等重點位置進行監控,半月談記者採訪瞭解到,為了增加城市韌性,一些大城市還建立了城市積水快速發現處理機制。
北京排水集團副總經理張榮兵告訴記者,為做好今年防汛工作,集團在北京中心城區135個易積水點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同時結合AI識別技術,對積水情況進行實時識別。“一旦發現積水嚴重情況,系統將自動彈窗報警。我們還安排了169組巡查組,巡查組可快速到達積水點,並利用先進技術對雨水篦子進行定位,及時進行處置。”
在上海臨港新片區綠化休閒廣場,雨污混接改造能從根源消除積水點,原有不透水的道路、廣場也改造為透水鋪裝路面。小雨時雨水經過透水鋪裝直接下滲,不形成徑流;大雨時,來不及下滲的雨水形成徑流後排入周邊排水溝……如今,在上海,一個個“口袋公園”將透水環形跑道、人工表流濕地、生態停車位等集合起來,形成一套微型“水治理”循環系統,不僅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提升了城市排澇能力。
而成都不僅實現從專項治理到綜合治理、局部治理到流域治理的轉變,還依水融合文旅生態,做好生態價值的轉化文章。
“我們堅持以‘宜居’為主線,把綠道全線貫通,並增設新的欄杆和親水平台,不僅改善了環境,提升了整個城市的防洪功能,還讓河邊成為市民悠閒親水的好去處。”成都市武侯區“宜居水岸”項目負責人鍾俊介紹,為實現“治水清水”,他們採取了河道改造、生態綠化、景觀節點、水環境治理、綠道修建等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
“水性”之外,全方位煉韌性
包括特大暴雨在內的極端天氣是城市最常遇到也是對城市發展危害較為嚴重的災害類型。對此,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麗水、常德等28個城市被列為試點城市。《通知》指出,到2020年,試點地區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適應能力顯著提高,形成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常德市和麗水市作為試點城市,在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與經驗。常德市狠抓環境綜合治理,啓動了土壤優先保護和污染綜合防治項目庫建設,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環保項目石門雄黃礦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提高了城市的生態韌性。
麗水市建成避災安置場所1798個,總面積38萬平方米,可容納15餘萬人,鄉鎮(街道)避災中心實現全覆蓋,66%的村(社區)建有避災安置點。全市已建成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點)197個,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麗水市的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城市防災韌性大幅提升。
除了防災韌性、設施韌性、生態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也是韌性城市的內功必修課。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經濟新消費的市場機遇。為了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秩序,當年,成都市政府首次將“韌性城市”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成都完成480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能力提升,積極推進成都市疾控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能力提升等7個重大公共衞生項目,全面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能力,同時切實增強綜合應急能力,積極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為了不斷提升城市的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在城市運行平穩有序的前提下,成都堅持走產業結構優、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質量效益好、發展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為了全方位淬鍊城市韌性,提升應急能力,多個大城市還專門制定政策,強化制度設計。北京市發佈《北京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21年修訂)》,修訂後的預案特別明確對老、幼、病、殘、孕等羣體,以及學校、醫院、旅遊景點、交通樞紐等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偏遠地區,採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方式發佈預警;上海將實行城市安全風險分級分類管控,制定風險管理清單;成都發布《成都市安全隱患舉報獎勵辦法》,舉報安全生產、森林草原防火領域的安全隱患和違法行為,最高可獎勵30萬元。
多方聯動“一盤棋”
當前,韌性城市建設正在試點探索中,還需要多方合力,突破一系列障礙。
——建管並重形成“一盤棋”。張榮兵等建議,要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需要打破傳統多個部門“九龍治水”困境,統籌協調水務、園林綠地、道路、建築與小區建設,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落實韌性城市建設理念。
上海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劉千偉介紹,近年來上海通過落實政府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通過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初步實現了一網管全城,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安全和韌性。“今後,上海還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升上海對安全生產防颱防汛和公共衞生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在城市日常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監測管理能力,多措並舉,將上海建設成為生態韌性的城市。”
——各方參與,共建共享。目前,多地在建設韌性城市展示館,增強居民對韌性城市的感受度和獲得感。業內人士呼籲,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韌性城市建設的積極性,讓韌性城市理念逐步入心;同時,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形成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全社會共建共享的建設新模式,激發韌性城市建設全鏈條參與方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強化基層力量,打通社會韌性的“最後一公里”。成都於2017年9月在全國率先成立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統籌解決“一個部門抓不了、多個部門抓不好”的社區治理難題,整合了與社區治理相關的40多個部門,統籌規劃各類治理事項和資金,大大提升韌性城市的社會韌性。
(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