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第三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舉行,八位政協委員答記者問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綜合

第三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舉行,八位政協委員答記者問

延續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3月10日14:05,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舉行,邀請八位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

陳雨露:小微企業無抵押信用貸款佔比將會繼續上升

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難點和痛點。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委員介紹,2020年,金融管理部門累計設立了1.8萬億元的低息專項再貸款和再貼現資金,對7.3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實行了延期還本付息的政策,發放了4萬億元的小微企業無抵押信用貸款,對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發放了2.3萬億元的應收賬款質押貸款。這些政策的實施,讓融資的利率和費用率實現了顯著下降。

陳雨露在現場宣佈了一個好消息:2021年,宏觀金融政策將會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具體而言,廣大小微企業普遍關心的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將會延續;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將會增長30%以上;在防控好金融風險的基礎上,小微企業的無抵押信用貸款佔比也將會繼續上升;科創小微企業、綠色小微企業、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等符合新發展理念的中小微企業,將會得到特殊的融資支持。

胡國珍:確保搬遷羣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是重要的脱貧方式之一。貴州省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鬍國珍委員介紹,過去5年,易地扶貧搬遷是貴州脱貧的頭號工程,光是黔東南州就搬遷了30.8萬人。2020年11月23日,黔東南州的15個貧困縣1853個貧困村正式脱貧摘帽。

“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易地扶貧搬遷也不是簡單地挪個窩,還得鋪好路。”胡國珍説,政府在搬遷社區準備了很多就業機會,比如通過扶貧車間、文化旅遊、公益性崗位等,户均可以解決就業兩人以上。村裏的一些留守婦女,現在在家門口做刺繡、蠟染、銀飾等傳統手工,每個月收入兩三千元。“曾經生活在大山裏的農民,如今成了新市民。”胡國珍説,下一步將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銜接,抓好集中安置區的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和社區治理,確保搬遷羣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洛桑山丹:阿里地區乃至西藏真正實現了電路通、致富通、民心通

“我的家鄉阿里地區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貧困落後地區,電力供需矛盾突出是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西藏阿里地區政協副主席洛桑山丹委員説,去年12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輸變電工程——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全面投入運行,這標誌着西藏統一電網打通了“最後一公里”。“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阿里乃至西藏真正實現了電路通、致富通、民心通。”

説起70多年的變化,洛桑山丹給出了一組數據:1959年,西藏的生產總值僅為1.74億元,人均收入只有142元。2020年,西藏生產總值達到1902.7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98元。“西藏最美的風景是勤勞的人民。”洛桑山丹説,西藏62.8萬貧困人口在2020年已全部脱貧,74個縣(區)全部摘帽。無論是住房、看病、上學,還是出行、飲水、通信,都有極大改善。

古麗帕麗·阿不都拉:支教幹部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愛的種子

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新疆師範大學副校長古麗帕麗·阿不都拉委員對新疆教育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很深。在新疆,有一大批默默無聞的支教幹部,是他們的無私奉獻,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愛的種子,給孩子們帶來希望與夢想。

她還分享了支教幹部和當地一位學生小阿布的故事。小阿布母親早逝,父親經常外出打工,小阿布便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經常通過惡作劇的方式,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支教幹部瞭解到這一情況,決定花更多時間關注、關心小阿布的學習和生活,在班裏給小阿布更多的表現機會。很快,小阿布成為了支教老師的小助手,在小阿布眼裏,支教老師就是“媽媽”。

古麗帕麗·阿不都拉説,同支教幹部們聊天,他們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愛,可以改變一切”。“作為教育工作者,我願意和大家一道把愛傳遞下去。”

阿拉坦倉:民族團結理念深深種在每一個內蒙古人心裏

“對於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來説,民族團結就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就像陽光、空氣和水,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內蒙古師範大學校長阿拉坦倉委員説,民族團結的理念深深地種在每一個內蒙古人的心裏。

他介紹,在他所工作的大學裏,蒙古族學生佔三分之一,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學生佔三分之二,無論哪一個民族的學生遇到困難,各民族學生都一起幫忙。比如,在讀的一位蒙古族學生身體有殘疾,無法行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同學會主動過來幫助他,替他拿行李,幫他打水打飯,揹他上樓梯,讓他深深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我們不僅從思想上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現實中我們更是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各民族就要緊緊擁抱在一起,才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阿拉坦倉説。

蔡黃玲玲:希望香港培養出更多以國為榮、為國爭光的學生

一直在香港推廣國旗文化的中國僑聯常委蔡黃玲玲委員坦言,在香港迴歸之前,很多孩子對愛國教育缺少認知。香港的升國旗、唱國歌只是一種文化,不具強制性,所以許多學校只是在特定的日子才會舉行升旗儀式。

蔡黃玲玲介紹,香港升旗隊總會於2002年成立,專門培養愛國愛港學校的學生如何升國旗、唱國歌。他們可以進駐學校,手把手教學生如何升國旗。“每天早晨8點,當孩子們在操場上看到五星紅旗徐徐升起的時候,會感到自己是中國人,併為之驕傲。”她説,香港是祖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愛國者治港是當今香港社會的共識。希望香港將來能培養出更多的學生,能懂得對社會有承擔,對祖國有貢獻,以國為榮、為國爭光。

張宗真:澳門人民為中華文化而驕傲和自信

“澳門是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口岸,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始終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並佔據主導地位,這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基礎。”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委員張宗真委員説,保護與傳承中華歷史文化是澳門特區政府的神聖使命與責任。

他認為,祖國在文化層面上有四大優勢:14億中國人民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最吃苦耐勞、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全世界所有政黨中組織紀律性最強、擁有最卓越中央領導核心的執政黨;中國擁有世界上悠久的、長達5000年的文明傳承;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擁有更堅實的物質基礎,讓我們能從容面對所有挑戰。

“澳門人民為偉大祖國的崛起而自豪,澳門人民為自己的中華文化而驕傲、自信。”張宗真説。

潘新洋:兩岸融合發展給台胞帶來的獲得感日益明顯

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有7萬多台灣同胞留在大陸過春節,是往年的兩倍多。台盟中央秘書長潘新洋委員表示,廣大台胞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在當地過年,本身就是對祖國大陸疫情防控的有力支持。

回答兩岸融合發展前景這一問題時,潘新洋講道,一位在福建漳平種茶20多年的台灣茶農朋友,現在一家四代人生活、工作都在福建。全家人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這兩年台灣到大陸從業的醫師、教師、律師以及各種文化事業的工作者可以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可見兩岸眾多領域的融合發展給廣大台灣同胞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明顯。”

潘新洋表示,隨着“十四五”規劃的實施,相信兩岸一定會應通盡通,也一定會給廣大台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融合發展機遇和紅利。

(本報北京3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