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咱家窮嗎?”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關於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裏不富裕”,網上有兩種説法:
第一種是,一定要告訴孩子。她們覺得,讓孩子知道家庭條件的真相,是父母的義務,早點告訴孩子家裏不富裕,能讓孩子從小面對現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從而激發他們的鬥志。
第二種是,千萬不能告訴孩子。孩子心理不成熟,很難真正理解貧窮和富裕,如果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家裏不富裕,可能會因此而有匱乏感,從而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從表面上看,這兩種回答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真正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家裏條件不是特別優越,而孩子又充滿渴望,那句“咱家真的很窮”,我是説不出口的。
有匱乏感的孩子,幸福指數很低
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如果家裏真的比較窮,生活條件一般,孩子一定會有感知。當一個孩子穿着破舊的衣服去上學,面對班上穿着嶄新名牌衣服的同學,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貧窮所帶來的壓迫感。
如果你家不富裕,父母根本無需跟孩子強調,孩子自然能懂。
我見過很多家庭,其實條件真的很不錯,但父母總是跟孩子“哭窮”,她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激發孩子懂事、努力的動力。
父母有這種想法固然是好,但跟孩子“哭窮”,很容易扭曲孩子的三觀,讓孩子誤以為,努力奮鬥的唯一目標,就是賺錢,他們會過度專注於金錢。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安全感,就算將來真的有能力賺錢了,也依然會感到焦慮。
大家肯定見過這樣的人,就是家裏存款上百萬,但依然每天吃饅頭就鹹菜,穿着幾年前從地攤上處理的衣服,從來沒有出門旅遊過,把賺錢當成唯一使命的人。
我一個同學,小時候家裏窮,每天放學都盯着地上看,令她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能在地上撿到錢。後來參加工作,她真的非常努力,現在收入也不錯,一個月至少有兩三萬,但她內心一直很焦慮,生怕自己稍不努力就會被淘汰。
理智的金錢觀,靠的是習慣養成,不是約束
見多了富二代、星二代的醜聞,很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也會學壞,所以父母害怕孩子攀比、浪費,甚至揮霍成性,所以經常會用“咱家很窮”這樣的話來教育孩子。
實際上,“哭窮式”教育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心理發展健康,不但物質滿足不會慣壞孩子,它還能明確什麼是自己真正所需,併發自內心知道金錢的作用。
所以,與其跟孩子説“咱家窮”,不如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比如,有的父母會定期給孩子零花錢,但她們也會教孩子如何使用、如何管理、如何記賬。如果孩子管理得好,就會有更多的獎勵,如果孩子管理不好,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方法讓他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可以很好地管控大額資金。
我們應該從小讓孩子意識到,金錢只是一個工具,它能幫助我們去做很多事情,在消費和慾望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而不是盲目地跟孩子説“咱家很窮”。
一位網友説,小時候家裏很窮,但媽媽從來沒有跟他説過“咱家不富裕”的話,反而告訴他明天會越來越好。
他想報柔道班,媽媽拿不出錢,就讓他每天去跑步,在家裏做力量訓練;家裏糧食不夠,媽媽經常不做晚飯,讓他早點去睡,説睡着就不餓了;他想買件新衣服,媽媽就用撿來的補給他縫了一件,説媽媽縫的才有愛。
媽媽告訴他,不要總覺得家裏窮,就當自己在扮演窮人,需要認真出演一段時間。
媽媽的智慧、樂觀、堅強,一直在影響着他,他也不負媽媽的期望,成為了著名編劇。他説,是媽媽用豐盈的精神營養,沖淡了自己物質上的匱乏。
總結:貧窮是一種病,而且會遺傳,它除了會帶給你習慣,還會帶給你貧窮的思維方式,會侷限你的人生。
關注“”,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