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泰國不願開鑿克拉運河,能否修建公路,開展接駁運輸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綜合

在所有東南亞國家中,泰國算是比較富裕的國家,可以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相比,泰國都不遜色,只是和新加坡的富裕程度相比,泰國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主要是因為新加坡的體量小,位置好所致。新加坡扼守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運要道之一,每年過往海峽的船舶可達10萬艘。數量龐大的船舶給新加坡帶來了大量利益,幫助新加坡實現了快速發展。所以説地理位置的優勢,正是新加坡發展的關鍵,這也是很多東南亞國家羨慕不來的。不過泰國卻有着一個世所共知的優勢,那就是克拉地峽。


克拉地峽是一段位於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內的狹長地帶,為馬來半島北部最狹窄之處,寬僅56公里。馬來半島北接中南半島,西瀕印度洋,東瀕太平洋,最南端即是新加坡。所以如果在克拉地峽開鑿運河,來往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船舶將不必經過馬六甲海峽,不必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可以通過克拉運河,直接實現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穿行,航程至少可以縮短1200公里,航運成本至少可以節省30萬美元。這對於經常來往本區的船舶來説,無疑是有利的。


而且克拉地峽的海拔非常低,東西兩海岸皆為基岩海岸,風平浪靜,非常適合開鑿運河。如果運河開通,將成為泰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推動泰國不斷向前發展。然而這種顯而易見的優勢,泰國卻好像一直視而不見,並不願意開鑿克拉運河。究其原因,泰國給出了兩個擔憂,第一是擔心破壞生態環境,第二是擔心南部脱離泰國。

泰國不願開鑿,不得不説是非常可惜的,其實也可以説是一種浪費,就像是守着一塊沃土,卻任其荒蕪。不僅外人覺得可惜,泰國人自己也會覺得可惜。所以一些泰國人便提出了其他利用克拉地峽的方案。比較新穎的一個方案,當屬在克拉地峽修建公路,實現接駁運輸的方案。


具體計劃是,在克拉地峽兩側修建港口和倉儲基地,然後修建一條連接兩個港口的公路,公路屬於高速公路,長約56公里,要儘可能寬,以方便貨物運輸。這樣一來,過往的船舶,便可以不經過馬六甲海峽,通過克拉地峽使用這種接駁運輸的方式,把貨物運到另一側。這種方案無疑是非常新穎的,而且不必開鑿運河,解決了泰國的擔憂。那麼這種方案能否實行呢?


首先看一下這種方案的劣勢。其實劣勢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比較麻煩。因為接駁運輸,只是運輸貨物,貨物可以通過公路運到克拉地峽另一側,但是船過不去。船如果想到另一側,還是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那就沒必要進行接駁運輸了。比如一艘滿載貨物的船舶,準備從印度洋進入太平洋,它首先來到克拉地峽印度洋港口,卸下貨物,將貨物通過地峽的公路,運到另一側,然後空船經過馬六甲海峽,來到克拉地峽太平洋港口,裝上貨物。

這不就是白費力氣嗎,所以如果船也想到另一側,那就滿載貨物,乖乖的走馬六甲就好,根本沒必要進行接駁運輸。而接駁運輸的真意,就是船不到另一側,所以,如想使用這種接駁運輸的方式,必須要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都有船。


具體過程是,船舶到達克拉地峽港口,然後卸貨,通過公路運到另一側,然後再將貨物裝上另一艘船啓程。如此一來,就不必繞道馬六甲海峽,節省了航程。節省航程也就等於節省成本,此外泰國還可以提供倉儲,停靠,加油,維修等服務吸引客商,以及修建管道,為油輪服務。所以説開展接駁運輸的方案,還是可行的,至少在不願開鑿運河的情況下,是一個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