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防疫工作中,居民區書記、主任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我在這個崗位上做過,是最清楚的。”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馮書記工作室”的馮亦懷坦言。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當無數“逆行者”挺身而出時,67歲的退休黨員馮亦懷當仁不讓,她奔向社區一線,指導居委會幹部、與熱心志願者一同戰疫病、守陣地。
今年3月底,在申城抗擊疫情最繁忙的時候,“馮書記”聽聞錦佳苑一位居委幹部感染新冠病毒,於是她第一時間申請補位“讓我去支援,我能幫他們一把!”
自從接過補位的接力棒以來,兩個月來,馮亦懷連續奔赴多個抗疫“戰場”,火速支援補位,幫助小巷書記們理順防疫機制調動資源,成為居民區黨支部的“主心骨”。
圖説:錦佳苑居民區志願者。王文瑛 攝(下同)
“老法師”排兵佈陣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每天對接小區所有事情,肯定累得夠嗆。而抗疫是一場持久戰,要想靠個人力量來應戰,遲早扛不住。”馮亦懷對錦佳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燕説道。
在馮亦懷的指點下,徐燕將新招募的年輕志願者納入居民區的防疫志願者隊伍,壯大了志願者力量,並重新排兵佈陣,從各區塊選出多名組長,每個區塊再下設4個志願者小組,組別分別是:配藥保障組、物資團購組、物資配送組、抗原/核酸協助組,由小組長各自建羣、管理和發佈任務。
同時,馮亦懷還帶領居委、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集合社區志願者的力量,迅速完成了小區裏的點位封控。忙完這些,徐燕看到馮亦懷書記已精疲力盡, “馮書記67歲了,也是一位老人,我很擔心她的身體,但從我內心來説,看到她來支援,我的心就定了!”徐燕告訴記者。
圖説:“閒不下來”的“馮書記”奔赴多個抗疫一線支持抗疫戰鬥
做到“分工不分家”
洛川中路1100弄小區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是一個常住人口5000多人的老式小區,人口多、老年人多、困難人羣多。
疫情防控之下,小區管理面臨着更大的挑戰,基層工作者的壓力很大,加上小區突然施行了閉環管理,居民的情緒更容易波動,都需要“小巷總理”去安撫和理順。
馮亦懷注意到,根據小區現有條塊管理,各塊區的“塊長”只負責自己承包的區域,往往就會導致“忙時大家忙不過來,閒時志願者找不到事做”的情況 她認為,必須要調動起所有黨員的主觀能動性,讓志願力量發揮最大作用。她建議協助居委幹部們理順並推進各條塊的分工結合,做到“分工不分家”。
“比如,安排專人負責配藥、配送、轉運等工作,分工明確。晚上也不用所有人都值班到很晚,只需通過輪班每天依次留下兩個人就可以。”馮亦懷説,理順了流程,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志願者的熱情。
圖説:“閒不下來”的“馮書記”奔赴多個抗疫一線支持抗疫戰鬥
“回孃家” 温暖鄰里
5月中旬,馮亦懷又回到了她從事黨建工作的“孃家”---錦灝居民區支援戰疫。“這裏是我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我對這裏的居民比較熟悉,遇到事情居民總會看我幾分薄面,他們有需求,我必須來。”重新回到熟悉的地方,馮亦懷也很高興,疫情防控工作做起來也更加順手。
“你放心去煮粥,其他的我來想辦法。”有居民想為住院的親人送一碗熱粥,馮亦懷便協調第三方,及時把這碗熱騰騰的粥,送到了居民親人的手中;有居民想為自己年邁的父母寄一份快遞,送一份孝心,馮亦懷便自掏腰包墊付運費,為居民完成心願……
“傾聽居民真實的需求,問題在哪兒出現,就在哪兒解決。任何時候,我們都是隨叫隨到的。”馮亦懷笑着説。
輾轉居民區攻堅
柳營路319弄居民區被列為靜安區拔點攻堅重點小區,居民區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從清晨忙到黑夜,還是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馮亦懷在忙完當天小區的支援工作,又趕到柳二居民區,與黨總支書記丁東方一起解決小區的問題。
特殊時期共和新路街道轄區內,一些老舊小區的硬件、軟件根本都跟不上,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和人手緊缺,讓居民區的書記們感到難以應對。“馮書記來了,我們就有精神支柱了,她方法多,一直給予我們鼓勵和支持,跟着她做社區工作,我們的堅持有動力。”徐燕説。
敲得開門、談得上話、辦得成事,熟悉基層、百姓生活的大事小情,馮亦懷是做羣眾工作的行家裏手。“我現在的年齡能夠加入志願工作,再次融入大集體,我也很開心。雖然累一點,但是很有價值。”馮亦懷説,為了減少家人的擔憂,她總是和家人説自己每天都是“去隔壁小區坐坐”。
“其實他們心裏也很清楚,我是‘工作狂’,家裏的事情我肯定派不上用處!”馮亦懷笑着説。
據悉,馮亦懷作為靜安區第一屆黨代表和上海市勞模,在共和新路街道曾擔任過多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2012,以馮亦懷命名的“馮書記工作室”成立,成為培養基層黨組織書記骨幹的“孵化地”、聯繫黨員羣眾的一條“綠色通道”。
工作室猶如居民區的“專家門診”,專門破解社區建設中的瓶頸難點,他們集中羣眾的智慧,形成一個個“金點子”,開出了一劑又一劑社區治理的“良藥”。
通訊員 王文瑛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