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證難決不能讓百姓買單”“在建黨百年之際讓羣眾有更多獲得感”……近日,市委書記蔡奇圍繞“接訴即辦”“每月一題”開展專題調研,探“專班”、進社區,強調要聚焦高頻問題集中攻堅、主動治理,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作為“接訴即辦”工作機制的重要創新,“每月一題”在“聞風而動、有一辦一”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緊盯羣眾反映強烈、牽涉利益眾多、多年未能解決的“硬骨頭”“老大難”,已成為破解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抓手。既有的27個高頻熱點問題,來自於12345熱線的1100多萬條民生數據,可謂“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再加上市級部門牽頭主責和各區、配合單位分層調度,問題範圍與治理主體實現高度匹配,解決問題效率顯著提高。經過半年多紮實實踐,“不動產登記難”“老舊小區改造難”“預付費管理難”等問題得到不同程度解決,“無錯優先”“首接負責”“靶向監督”等有效經驗為羣眾廣泛點贊。持續鞏固良好態勢,扭住一類問題尋根究底、疏障清淤,推動城市治理“向前一步”,正當其時。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關鍵是找準靶向、精準施策。從這個意義上説,“每月一題”既是對複雜問題的把脈會診,更是治理理念的更新升級。兩年多來,“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從誕生到成熟,一個清晰的發展脈絡就是從“接訴”走向“找題”,從“要我辦”走向“我要辦”。特別是“每月一題”,不僅將“民生熱力圖”打包分類,實現精準聚焦,更建構了以清單機制、調度機制、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等為重點的驅動機制,確保問題解決閉環管理。在這一機制下,問題的解決不再是一事一議,而是羣商共治。日常聯合督辦、月度會商研判、季度抽查核驗、年終績效考評,持續不斷的“回頭看”倒逼相關治理主體“一插到底”“一管到底”。用一位老街坊的話説:很多問題以前是“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長一茬,現在是“拔大葱”,直接把問題連根拔走、不留後患。
大城精治千頭萬緒,尤須更加主動的治理姿態。尤其是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來説,人口眾多、流動性大、構成複雜,各區的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也不盡相同,客觀上決定了城市治理沒有一定之法,而必然是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探索求解。老年人較多的社區,對建立社區“綜合體”,實現“家門口”看病、康養的需求更大;面積侷促的樓羣周邊,怎樣規劃停車位、充電樁往往是最大難題;年頭較長的居民樓,修繕維護、解決漏水漏風可能是燃眉之急……這些現實問題的發現和破解不能被動“等投訴”“等派單”,而應主動“上門找”。這也意味着,“每月一題”不僅是市級層面的專題攻堅,更應成為各區、各部門、各街道乃至各社區的治理自覺。各級治理主體都要樹牢在基層一線破解難題、擔當作為的鮮明導向,主動尋找自己轄區內、權責下的難點難題,圍繞自己的“每月一題”積極求解、提煉規律,最大限度做到“下先手棋、打主動仗”。
今天的北京,正處於城市更新的關鍵階段,城市發展建設提速,市民訴求不斷變化,“每月一題”始終處於動態調整之中。透過12345熱線,我們能收集到鮮活的民生訴求,但多少存在“時差”,更早發現和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要俯下身子、主動聆聽,找到羣眾生活的最近點,感知體會民生訴求。太多事實告訴我們,羣眾對身邊的治理難題最有感觸,對解決方案也最有想法。多引導大家坐在一起、表達意見,實現利益協調的同時,也往往能碰撞出同類問題的解決辦法。比如,為了解決人定湖北街的邊界確權問題,德勝街道通過多方協調,確立了“四區五街道邊界共治共管機制”,而這種街道社區搭建議事平台,多部門協商協同解決問題的方法,隨後在本市多個交界地帶的綜合治理中得到借鑑採用。在“每月一題”的生動實踐中,讓“各村的高招”交流互鑑,共同提高,我們的城市治理也就有了更多源頭活水。
接就要接到底,幹就要幹到位。動真碰硬、馳而不息,將“聞風而動、接訴即辦”與“每月一題、標本兼治”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治理機制,大城精治的為民底色將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