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即將擺上百姓餐桌

通過混改成立國企控股公司,搭建合作新平台,促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以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為載體,探索在深遠海養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6月21日凌晨4時許,伴隨着朝陽初升,全世界最遠的深海漁場浮出水面——定海神針般的中心立柱刺破海水,張開連廊“傘骨”,緊抓兩個足球場大小的八角箱體。從天空俯瞰,猶如深藍大洋中張開的金色巨網。

水面以下30米,15餘萬條三文魚在網箱包裹的黃海冷水團中自由遊弋。這就是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深藍一號”網箱,壯觀的國產深遠海三文魚收魚行動第一次在這裏展開。

首批國產深遠海三文魚上岸

清晨5時許,馬達響起,巨大的白色養殖工船駛近“深藍一號”。

“不同於傳統漁業的網捕作業,我們採用吸魚泵進行真空負壓捕撈,這樣能夠減少魚體因在網內碰撞摩擦造成的損傷,也讓後續加工變得更加有序可控。”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顧祺煥説。

7時許,伴隨着現場負責人一聲令下,吸魚泵轟隆開啓。幾十秒的短暫空吸後,便有青黑色魚影從管道中穿梭而至。從管道外的褶皺處仔細窺探,略微能分辨出三文魚的青黑脊背和銀白肚皮。顧祺煥説,降温完畢的魚被設備自動送至處理區,作業人員進行內臟清理,再經過沖洗血水、吸取雜質兩道清潔步驟後,就來到了包裝環節。

“此次活動是試驗區項目實施以來首次規模化收魚,也標誌着我國首次規模化養殖高價值魚類取得了成功。”現場,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趙英民介紹説。

12小時端上餐桌

船舷邊堆疊的藍色貨櫃被運輸船裝載完畢並啓航運往全國各地,第一批國產深遠海三文魚踏上了“賞味之旅”。

“海水養殖三文魚,眾所周知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冷水海域,在温暖海域養殖成功,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世界上緯度最低的遠海三文魚養殖場。”作為項目技術支撐的團隊專家,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教授説。

據介紹,這座相當於40個標準游泳池大小、質量超過1500噸的“巨無霸”,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潛式智能網箱,它的設計研發突破了總體設計、沉浮控制、鯊魚防護等多項核心技術,是我國在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自主設計研發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獨立的知識產權。

開創了世界温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漁業如今走向了更深、更遠,引燃了經略海洋的強力引擎。

打造深遠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羣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與山東海洋集團強強聯合,探索“陸基產業園區+深遠海產業園區”產業集羣式發展新模式,打造百億元級深遠海綠色養殖產業集羣。

當企業路徑技術探索完成,需大規模推廣發展的關鍵時刻,肩負着“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戰略使命的西海岸新區及時出手,通過混改成立國企控股公司,搭建合作新平台,及時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

按照試驗區批覆要求,西海岸新區要拓展海水養殖發展空間,促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開展試驗示範;以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為載體,推進試驗區建設工作,探索在深遠海養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西海岸新區與山東海洋集團的強強聯合,聚焦項目園區化、產業集羣化,以陸上、近海、遠海接力養殖為基礎,探索“陸基產業園區+深遠海產業園區”產業集羣式發展新模式。

“未來,我們將整合現有船舶運營、海工裝備、苗種繁育、海洋牧場、冷鏈倉儲等產業資源,打造以大型智能化養殖裝備為基礎的現代化深遠海養殖模式,發揮好試驗區項目的創新引領作用。”山東海洋集團深遠海項目專班人員説道。

文/楊明清 張嬙 王雪

來源: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2 字。

轉載請註明: 首批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即將擺上百姓餐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