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疾控中心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所,一手抓環境健康,開展生活飲用水、室內空氣、放射相關的衞生學監測、檢驗、評價;一手抓食品安全,負責全市與環境、食品、放射相關的突發性公共衞生事件的應急處置,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膳食營養相關培訓,確保市民羣眾舌尖安全,入口健康。
市疾控中心環食所工作人員對管網末梢水水質開展現場應急檢測。
■ 對全市各監測點位定期抽檢
確保空氣和飲水安全
日前,在武漢市疾控中心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所,環境衞生室室主任劉俊玲和同事一起清點裝備,準備前往自來水廠開展生活飲用水安全監測。
“環食所的工作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大到水和空氣是否合格,小到柴米油鹽是否安全。”所長王懷記介紹,武漢市包括10多家市政水廠在內,共有825個生活飲用水監測點位,環食所每個季度都要對出廠水和管網末端水進行抽檢,監測30多項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常規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反饋給衞生行政部門。此外,在每年豐水期和枯水期,還要對水質進行一次106項指標全面分析。
開展空氣質量監測,是環食所承擔的又一重要職能。不同於環保部門的主戰場在室外,環食所負責對商超、電影院、酒店等7大類28種公共場所開展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看PM2.5濃度是否合格,温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噪聲、微小氣候指標是否符合健康要求。
武漢平均每年開通兩條地鐵線,地鐵內空氣質量牽動着疾控人的心。王懷記介紹,每條新線路通車以前,環食所都會受命進行竣工驗收的衞生學檢測,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施工方整改,直至各項指標合格為止,為居民健康出行提供保障。
■ 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
守護羣眾“舌尖上的安全”
油條、面窩中加入明礬,可使口感蓬鬆軟糯,但如果長期超量攝入,就有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神經功能受損等病症。芝麻醬是熱乾麪的靈魂,可一旦在生產環節把關不嚴,就有可能造成黃麴黴等真菌毒素超標,危害消費者健康……
食品安全不能單單依靠商家自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完善的監管體系。市疾控中心環食所每年抽檢數千件食物樣本,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形成隱患報告上報衞生主管部門,並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農業農村局、教育局等相關部門開展食品安全風險會商,將監測到的風險信息進行彙總分析,商討解決措施,反饋給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
對於百姓來説,不僅要吃得安全,還要吃得健康。《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而合理膳食行動的主要指標之一,就是要求每萬人中有一名營養指導員。按照武漢市千萬人口計算,需要配備一千位營養指導員。
2020年,武漢市啓動營養指導員培訓,由市疾控中心環食所負責具體實施。副所長梁高道介紹,培訓班每年招募50多名學員,重點面向區級疾控中心從事基層營養工作的人員,以及學校、醫院、企業等集中供餐單位的配餐人員,目標是培養出具備營養學基本知識、能夠合理搭配營養餐、可滿足不同人羣營養需求的指導人員,並通過這些“火種”滲透到普通百姓中間,讓大家都能夠吃得營養又健康。
■ 建立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
去年年底,某單位有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症狀,疑似一起食源性疾病。市疾控中心環食所工作人員迅速趕赴現場,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
副所長吳曉旻介紹,工作人員通過採集病例直腸拭子進行20餘種常見胃腸道病原快速篩查,並開展流行病調查和現場衞生環境調查,迅速鎖定致病元兇為諾如病毒。
2014年,武漢市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正式上線,除了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以便及時開展應急處置,還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研判,幫助工作人員瞭解食源性疾病在武漢地區發病和流行的趨勢,為武漢市創建食品安全城市提供技術指導及科學依據。目前,食源性疾病監測網已覆蓋至全市所有食源性疾病診療機構。(長江日報記者武葉 通訊員李卓能 袁皓 任雪夢)
【編輯:餘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