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香港青年趙偉是一位見習工程師,如今是他離夢想最近的時候。
從小他就夢想成為一位工程師,後來上大學選的專業也是機械工程方向,但香港市場有限,工作競爭激烈。為實現夢想,趙偉決心做出改變——跨過深圳河,一頭扎進大灣區。
2017年,他得到了一份在中國建築集團實習的機會,在深圳前海蔘與了一些工程項目後,感覺踏入了一片新天地:內地的建築工程領域廣闊,年輕人機會更多,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大項目的設計和建造。技術水平先進,很多重大項目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也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樣的工作才更有意義,這些是到了內地,到了大灣區後,我才感受到的。”
如今,全球前10座高層建築中,中國佔有7席,在機場、高鐵站、橋樑隧道、體育場館等工程建造領域,中國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像趙偉一樣,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在其中如魚得水般成長,既為“中國高度”添磚加瓦,也離自己夢想更近一步。
“我們會成為互通互聯的橋樑”
27歲的香港女孩鄭媛文説着一口略帶京腔的普通話,那是在北京求學七年掌握的一項技能。2012年,鄭媛文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學,同時還申請了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的親戚當時都覺得留在香港讀書就蠻好,可是媽媽鼓勵我去北京讀書。在她看來,中國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我應該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國家”。
在北京學習七年,鄭媛文結交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好朋友,也去上海、貴州、江蘇等多個地區探訪。“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幾乎被重塑了。”2019年研究生畢業時,恰逢中央政府出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鄭媛文決心要留在大灣區工作,在她看來,“這個規劃有堅實的基礎和無限的生命力”。
通過校園招聘,鄭媛文加入了中國建築國際集團,這是港澳地區規模最大的工程承建商和駐港央企之一。初入公司,作為“海之子”管培生的鄭媛文信心滿滿,先後從事過人力資源、營銷規劃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又參與了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和香港亞洲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的建設。
在工程建築等領域,很多香港青年都能得到廣闊的發展機會。“十四五”期間,中國建築國際集團計劃每年在香港新增招聘1000名員工,並特別面向香港青年人才實施“雙百”計劃,每年至少為香港大專院校畢業生提供100個大灣區就業崗位,每年至少為香港在校生提供100個大灣區實習及參觀交流機會,並在招聘和實習參觀的基礎上開展系統的人才培養和發展工作。
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羅海川表示,受疫情影響,香港經濟及就業市場受到了較大程度的衝擊。為了讓香港青年實現職業抱負,找到參與祖國建設的路徑與平台,集團在今年年初有針對性地推出“雙百計劃”,率先釋放接收大量香港青年畢業生的信號。
在香港疫情蔓延的特殊時刻,香港青年也能在大灣區創造成就。2021年初,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推出“前海體驗計劃”,選派各年齡段香港員工赴當地體驗工作和生活,鄭媛文就是其中一份子,目前已有超過70名香港青年通過該計劃前往大灣區工作。
在內地求學七年的經歷讓鄭媛文很快就適應了深港兩地的生活和工作。在深圳,她幫助更多香港年輕人適應在深圳的生活,並且找到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她希望,未來會有更多香港年輕人來到內地工作,“作為年輕人,我們要站得高、看得遠,勇敢地去擁抱大灣區的機遇。我覺得我們會成為一個橋樑,互通互聯的橋樑”。
跨過深圳河,那裏有更大的舞台
去大灣區,也是90後香港青年黃俊杰的計劃。從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後,他在香港的建築行業工作了近十年。但工作時間越久,他越覺得“大灣區的發展機會是多於香港的”,跟身邊的年輕人一聊,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的感覺。
2019年,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在香港招聘,黃俊杰投了簡歷,之後順利入職,還參與了集團承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和建設。“當時最吸引我的應該是集團正在做的項目很多都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而且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項目”。
2021年初,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推出“前海體驗計劃”,選派各年齡段香港員工赴大灣區體驗工作和生活。黃俊杰心中的大灣區之夢再一次被點亮了,他主動申請到深圳工作。“這個決定不是草率做出的,而是深思熟慮過的。”黃俊杰告訴記者,每次到深圳都覺得這裏“一天一個樣”,幾乎每個區都在建設新的地鐵、商超和寫字樓。日新月異的“深圳速度”,給黃俊杰這樣的香港年輕人太多震撼。
沒過多久,他就來到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在深圳中標的工程項目工作,成為一名技術負責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給他帶來了更多衝擊——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有更多的開放和包容,在這裏,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發揮空間。“這一點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在深圳,黃俊杰迎來了全新的職業挑戰,但他發現,與政府部門、施工業主的溝通非常順暢。“他們非常開放包容,這也讓我感到更有信心,放手去幹的重要原因。”
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被深圳、大灣區的獨特魅力所吸引,他們跨過深圳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據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海鵬介紹,“十四五”期間,集團計劃派遣1000名香港員工跨過深圳河,到內地工作生活,促進香港專業人才與大灣區融合發展。他希望,這樣可以為香港美好明天提供動能。
羅海川表示,“千人過河”計劃最初的考慮是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持續有吸引力的平台,讓有潛質、有志向的香港專業人士和青年人才可以自願申請前往大灣區工作3~5年或短期輪崗交流,然後回到香港。“他們將成為高素質、視野開闊、瞭解國家發展大局的愛國愛港建設人才,形成對香港建造業發展有影響力的中堅力量。”
在大灣區,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步
疫情以來,很多香港年輕人的工作都受到一定影響。看到黃俊杰在深圳河的另一邊施展抱負,朋友們也會向他打聽大灣區的工作機會和環境。而最近,他們討論最多的話題是與深圳隔河而望的香港北部都會區。
前不久,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將香港北部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這片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會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最前沿。對此,黃俊杰有自己的判斷:“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香港年輕人選擇在北部都會區安家,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趙偉也有類似的看法,在他看來,北部都會區是香港年輕人未來的新去向,“青年人如果對大灣區陌生或者不適應環境,可以到那裏發展,離深圳更近,也會有無限的機遇。”
趙偉曾在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實習,參與飛機維修培訓,但後來疫情讓香港的航空業備受打擊,不少航空工程師面臨失業危機,有的航空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內地的航空業已逐步恢復,還新成立了一家大灣區航空,許多工作機會正在向香港的從業者招手。
這讓年輕的趙偉進一步看清了趨勢——內地和大灣區才是未來的機遇所在。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期間,他籌辦了大灣區青年交流團,帶領工程系同學到大灣區的各個城市與當地學生開展一系列交流活動。2020年,趙偉通過校園招聘進入中建香港機電公司,之後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擔任見習工程師,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中國建造天地廣闊,大有可為。”10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集團首席專家肖緒文在“大國建造·築夢未來”校園報告會首場活動上説。在他看來,未來中國建造需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方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並在工程減碳用碳、清潔能源高效利用、新型裝配體系開發等方面,加強科技研發與實踐探索,對於香港青年而言,這都是機遇。
面對台下的香港大學青年學子,肖緒文誠懇地説:“希望我們港大有志、有為、想幹出一番事業的師生來內地發展,創造自己事業美好的畫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