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女孩。”5月16日下午1點多,在北京市垂楊柳醫院,楊雲雷收到了妻子林素慧發來的微信消息。還有一段視頻,畫面裏有張紅紅的臉,女孩的頭髮濕潤,小手緊握着,時不時揮動幾下。她不哭也不鬧,眼睛轉來轉去,安靜地打量着周圍。
她順利地、按計劃地在2022年初夏來到這個世界。
背後有很多人的努力。4月25日起,楊雲雷居住的潘家園街道武聖農光社區紫東苑小區被劃入臨時管控區。生活受限的日子裏,這對準爸媽得到了不少幫助。醫院提前建立微信羣,解答產婦的疑問;做核酸檢測時,林素慧總能得到優先的位置;每週產檢日,社區工作者付怡會幫忙辦通行證;在產房裏,還多了一名有愛心的“大白”,紓解產婦的焦慮。
楊雲雷總説,大家給了他温暖和安心。人們也歡喜新生命的到來,紛紛在微信羣裏送上祝福,覺得女孩帶來了快樂、希望,甚至還有好運——
女孩誕生的第二天,武聖農光社區解除了管控。社區辦公室的燈火依舊亮到深夜,居民們開始走出小區門,楊雲雷抱着熟睡的女兒,回到了家。
楊雲雷小心地抱着女兒。 受訪者供圖
“喜迎小棉襖”
“孩子快要出生了。”
楊雲雷意識到這一點時,是5月16日早上6點。剛睡醒的他正迷糊,突然被衞生間裏傳來的呼叫嚇了一激靈。“快,我羊水破了!”妻子林素慧扶着腰,陣痛中的她止不住發抖。
慌亂是必然的。楊雲雷本想開車去醫院,但妻子疼得直不起身,只能先把她扶到牀上。知道自己身處臨時管控區,他想起要給社區報備,撥通了社區工作者付怡的電話,對方提醒,“先打120,叫救護車,有什麼事及時聯繫我。”
急救電話很快接通。他一項項交代着妻子的身體情況、個人信息和家庭住址,電話那頭傳來叮囑,“準備好出門需要的證件信息,在家等我們。”楊雲雷提着的心稍稍放下來,掛斷電話,他抓緊收拾住院需要的東西。
不過十來分鐘,救護車抵達樓下。醫護人員將林素慧抬上擔架,楊雲雷跟着上了車。小區大門敞開,防疫關卡放行,一路暢通,他們朝着兩公里外的垂楊柳醫院奔去。
作為附近封管控小區居民的定點救治醫院之一,垂楊柳醫院開闢出一條“生命通道”——遇到突發狀況,救護車將直通小區。一棟住院樓也被預留出來,專為封管控居民提供就診服務。
七八分鐘後,救護車順利抵達醫院。醫護人員早已得知消息,應急快速反應團隊已經準備完畢,在門口等候。楊雲雷很快就辦好了住院手續,“在醫院裏,心裏踏實多了。”
不到一個小時,B超、胎心、血常規等一系列產前檢查全部完成。時針慢慢指向11點。林素慧被推到了8樓的產房,因疫情防控要求,楊雲雷留在2樓病房等待。沒法到醫院陪護的雙方父母,着急地打來電話詢問情況,楊雲雷不斷地向他們更新着最新消息。
直到下午一點多,楊雲雷收到了一條期待已久的消息——妻子告訴他,“生了,女孩。”
半個小時後,醫護人員將母女送下樓。他迎來了與女兒的第一次見面,“孩子眯着小小的眼睛,正在睡覺,我輕輕地摸了一下她的臉。” 楊雲雷給她取了個小名——“小可”,意思是“可可愛愛”。
楊雲雷將女兒的小腳放在手心。 受訪者供圖
“2022年5月16日12:59,3240克。母女平安,喜迎小棉襖。”女兒出生後,楊雲雷發了一條朋友圈。照片裏的女兒,一雙眼睛亮晶晶的,肉嘟嘟的小手貼着嘴巴。
“孕產婦無小事”
醫護人員對這位產婦並不陌生。
從4月26日開始,垂楊柳醫院婦產科的醫護人員就連夜整理了已建檔孕產婦們的資料,挨個打電話,確保能及時聯繫上她們。隨後,醫院根據不同月份預產期,建了多個微信羣,包括住在封管控區域和健康寶彈窗孕產婦的特殊羣體微信羣,林素慧就在其中。
醫護會對孕產婦的提問進行回答,“點對點”溝通。婦產科與生殖中心主任辛德梅介紹,特殊時期,孕產婦的心理可能比較敏感,會有很多擔心。孕婦一緊張就容易宮縮,早產的發生幾率也會變高,“孕產婦無小事,當她們有疑問,我們希望能第一時間回應並解決。”
林素慧也曾提問,她擔心分娩來得太快或就診流程不順暢。辛德梅讓她放心,醫院24小時都有人接診,可以隨時電話聯繫。一有空閒時間,辛德梅就會拿手機回覆羣裏的提問,等她去忙了,別的醫生也會接力答疑。
抵達醫院後,婦產科的醫護人員會根據孕產婦的身體情況進行分級,如果是高危型孕婦,則需要多學科會診。林素慧的身體狀況良好,屬於低風險,醫護人員依照流程幫她做了專科查體。評估她的分娩會比較快後,醫護團隊快速反應,評估產程,推入產房。
5月17日,北京市垂楊柳醫院,生產後的林素慧抱着寶寶在病房休息。 受訪者供圖
特殊時期,產房裏,醫護人員也會更注重與產婦的交流,緩解她們焦慮、緊張的情緒。據辛德梅介紹,剖腹產手術一般會配備3名醫生,現在配備了4名,包括一名守台醫生,專門負責手術期間與產婦溝通。醫護人員都穿着防護服,他們的笑容也被口罩遮住。辛德梅希望能用更多的言語和行動,去陪伴和温暖孕產婦,“我們不是冷冰冰的‘大白’,大家都是很有愛心的。”
從4月26日晚主動申請留在科室至今,辛德梅一直堅守在崗位上,沒有回家。整個婦產科的醫護都是如此,沒有一個掉隊。這二十多天裏,不少就診對象通過微信羣、表揚信等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感謝與信任。
新生兒降生的喜悦,沖淡着連日高強度工作的疲憊感。“又一個小公主平安誕生了”,辛德梅感到欣慰。
“社區讓我覺得温暖、安心”
楊雲雷把女兒的照片發給了父母、朋友,還有武聖農光社區的工作人員。
收到消息後,社區工作者付怡和志願者林剛腦子裏繃着的弦,才算鬆下來。兩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林素慧。在日常的核酸檢測中,付怡會在隊伍旁維持秩序,也會觀察居民的情況。每當遇到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羣,她都會主動上前詢問:家裏幾口人,有沒有什麼困難,孕婦狀態怎麼樣,什麼時候生產等等。
時間久了,她對社區的整體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據付怡介紹,紫東苑小區1100多位居民裏,有3位孕婦待產,社區和她們都建立了聯繫,以便及時瞭解情況。
林剛碰到林素慧,總會和排隊的居民解釋,安排孕婦優先做採樣。“70後”的林剛在紫東苑小區住了二十多年,是小區業主委員會成員,與街坊鄰里相熟。小區被臨時管控後,他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在核酸檢測時負責維持秩序。“我們小區的居民都挺熱心的,大家也會自覺讓老人和孕婦先做核酸。”
紫東苑小區為特殊人羣開通綠色通道,林剛(右一)攙扶着老人優先做核酸檢測。 受訪者供圖
林素慧每週都需要產檢,付怡幫忙辦理了小區的出入證,楊雲雷有需要時便可去領。臨近預產期的時候,付怡把街道的兩個24小時值班電話都給了楊雲雷,叮囑他“有事隨時聯繫”,還幫忙辦理了應急通行證,“如果遇到突發情況,就不用慌忙辦手續了,保證能及時進醫院。”
“他們都很熱情,讓我覺得既温暖又安心。”楊雲雷打心眼兒裏感激大家。
後來,林剛把喜悦分享到了小區志願者微信羣,還發了條朋友圈,“小區出生的小寶寶,着實讓疲憊困頓了二十餘天的團隊開心了一番。”付怡記得,當時羣裏一下子熱鬧起來,祝福一條一條湧進來,她半開玩笑地説,“這個好消息讓我們一下子又鼓起了勁。希望這個孩子給社區帶來好運,讓疫情趕緊結束。”
好運似乎真的隨之而來。第二天,5月17日,朝陽區封控管控區域防控措施有了調整,多個區域解封,包括武聖農光社區。
林剛將女孩誕生的消息發到小區志願者微信羣裏,大家紛紛表示祝福。 受訪者供圖
付怡依舊忙碌着,為了讓居民能第一時間正常出入小區,她加班到凌晨1點,趕製通行卡。但她心裏多了些感動,都是臨時管控這些天,一點點積攢起來的,“志願者熱心地幫忙,業委會和物業每天給我們送飯,居民還會送水和小點心。這些讓我覺得很温暖,這裏是我們共同的家。”
林剛繼續做志願者,在過去的二十多天裏,他切身體會到了社區工作者的不容易,也感受到了志願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和團結,“大家都挺給力的,像家人一樣,共克時艱。”
5月18日,領到通行卡的居民們走出小區,楊雲雷一家也辦理了出院手續,上午10點多,回到了熟悉的家。“小可”似乎對外界的一切渾然不覺,被父母擁在懷裏,甜甜地睡着。
新京報記者 吳夢真 吳採倩
編輯 彭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