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媽媽留言説,養孩子太難太累了,自己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兒子初二,性格變得難以相處,一不高興就甩臉色,門一摔,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知從何時起,她和丈夫在孩子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話説錯了惹得他生氣。
“説實話,我現在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他以前不這樣,特別聽我們的話”,她回憶起孩子小的時候,一切事情都是大人作主,孩子總是言聽計從,甚至有點唯唯諾諾,在暴脾氣的丈夫面前表現得更加謹慎。
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逐漸擁有與成人相仿的體格身形後,彷彿徹底變了一個人。他不再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好像獲得了什麼“武器”,擁有了針鋒相對的底氣,變成了一個讓父母畏懼的“強者”。
#1
互換的親子劇本
這是親子教育中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很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採取的教育方式是絕對的控制,彼時,孩子非常乖巧聽話,養育十分省事。
到了青春期,這種情況會來個180°大轉折。
孩子變得囂張,一意孤行,無所畏懼。換父母變得謹慎、不安、各種看孩子臉色行事。
讓人特別詫異,他們是不是拿錯了劇本。
知乎上也曾有一個熱議話題,“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高贊回答裏,各種回答總結出的結論無非一個:那是因為在他們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在他們面前活得小心翼翼。
中國的家庭,很多都是“家長制”的:父母説一不二,作為孩子只有服從。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懂得尊重孩子;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擁有發言權、選擇權,以及一個和父母平等溝通的渠道。
而家庭氛圍的差異,就決定了未來親子模式會不會出現變化。
“家長制”的家庭裏,孩子終有一天會和父母身份互換,只不過時間或早或晚;而“平等制”的家庭裏,親子間始終如一地相處着。
造成這樣的局面,並不是因為孩子小心眼,報復心,而是作為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什麼是尊重、平等、理解,那麼他才會真正去踐行。
就像網友總結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無非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也不欺你老。”
#2
聽話的孩子vs聽話的父母
許多父母從不去思考,也拒絕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要聽大人的話?
在一部分人看來,家長對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我生了你。
因為你吃我的喝我的。
因為你離不開我。
因為你沒有反抗的能力。
他們放棄了講道理,而是採取了一種看似簡單、有效的方法去“鎮壓”“制服”孩子——“因為我是大人,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有些家長還會通過訓斥甚至打罵孩子來建立權威,當孩子變得小心翼翼、學會看父母眼色行事時,他們還會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管教有方,培養了一個“聽話的孩子”。
但殊不知,教育孩子,靠的不是家長的權威。而以權威和打罵為手段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甚至埋下仇視的種子。
對孩子而言,這無異於灌輸了一種“恃強凌弱”的思想:自己被剝奪了話語權和自主權,是因為自己太“弱小”。換而言之,等到自己具備了某種“實力”(比如體力、經濟等)就可以實現抗衡和逆轉。
一些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身體的變化和個人意識的覺醒,而產生心理膨脹,出現父母口中的“叛逆”現象。
更多孩子的“爆發”,會隨着父母日漸衰老後才逐漸表露:
因為你老了。
因為我不吃你的喝你的。
因為我能離開你。
因為我有反抗的能力。
隨着時間流失,父母管理孩子的“枷鎖”終有一日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一些失去對子女原有掌控權的父母也會變得敏感起來,他們不再如當初那般強勢,也慢慢放低了姿態,學着站在子女的角度小心行事,現實的贍養問題也會讓他們顯得更加無助,變成了那個“聽話的父母”。
過去“聽話的孩子”,現在“聽話的父母”,一樣的小心翼翼。但這樣的小心翼翼未嘗不是一種“風水輪流轉”。
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3
好的關係,不需要“聽話”
認真反思一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是彼此輕鬆自在的,任何一方需要小心翼翼都是不對勁的。
孩子小的時候,總要小心翼翼,擔心父母不愛他、罵他、打他。
父母老的時候,也要小心翼翼,擔心孩子不管他、恨他、虐待他。
這樣的關係,從經營的起點就是錯的。
我們常以為關係是個博弈戰;親子間,夫妻間,非得分出個強弱來。
但其實好的關係,並不需要“聽話”,而是需要尊重。
而在家庭教育中,“人格平等”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不以養育“聽話的孩子”為目標,是為人父母基本的自覺。
我們應該希望孩子能夠在遵守家庭規則的同時,也保護好自己的自我意識。
相比讓他反抗權威,或服從權威,更希望他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學會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判斷自己應不應該接受對方的意見。
就像《小馬過河》的故事裏,小馬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應該在聽取別人的意見下,自己再去體驗,分析總結,最後得出結論。而不是簡單的,聽父母的,聽老師的,這樣單一的服從權威的思維方式。
比告訴他“因為我們是大人,你必須聽我的”,更有説服力的東西,是告訴他這些“道理”背後的邏輯。這種平等的、開放的交流,是保證親子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希望每個父母,都不再以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為驕傲,而是可以去欣賞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過程,有多麼精彩。也希望每一對親子都能將彼此放在平等的位置加以尊重和愛護,在任何階段都不必小心翼翼,而能夠放肆幸福。
部分素材來源:柚媽書影世界 曾奇峯心理工作室 知乎,轉自首都教育
據我們粉絲反映,關注【那羣媽媽】的媽媽更加年輕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愛她了……關注【那羣媽媽】的爸爸更加帥氣成熟了、孩子更上進了、老婆更體貼了……快來關注我們一起共同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