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張子楓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上映,票房已經超7億,豆瓣評分7.1分。這是繼《你好,李煥英》之後,又一部現實題材電影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績。
《我的姐姐》講述了因為父母的意外離世,姐姐安然被要求撫養年幼的弟弟安子恆。姐姐與父母關係本就不和,和年幼的弟弟更像是陌生人一般,她毫不猶豫決定把弟弟送去領養,而自己則去北京實現考研夢。不過這一“冷血”的決定衝擊了長輩,得到了所有人的強烈反對。之後安然在與弟弟短暫的相處後,無論是她的生活還是對弟弟的感情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姐姐安然,是一名護士,一心想要和自己的男朋友去北京讀研改變自己的命運。小時候父母想要生個兒子,她不願意扮演瘸子幫父母辦二胎證明,父母為了讓她能早日出來賺錢,偷偷改了她的高考志願,導致她和父母的關係如履薄冰。而年幼的弟弟對於她來説,更像是一個只見過幾面陌生人。
弟弟安子恆,就像每一個年幼的小孩子一樣任性,淘氣,一看就知道是在父母寵愛中成長的孩子。在他眼裏的父母和姐姐眼中的父母完全是兩種模樣,在父母去世之前,他一直是一個幸福的孩子。
一開始就堅定表態:弟弟送去領養
電影一開始,姐姐在父母車禍現場時,需要拿身份證核實自己是父母的女兒,因為只有父母和弟弟一家三口的合照。當和家裏長輩們談到家裏有一套學區房署名是安然,長輩們激烈的反應,更因此直接要求安然要撫養弟弟。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姐姐從小到大所處的環境,血淋淋的現實讓不少觀眾覺得感同身受,引發很多共鳴。
當姐姐對親戚們宣佈要把弟弟送去領養,自己準備去北京考研。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長輩都很激烈駁斥她,姑姑告訴她:她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養弟弟。大伯公更是當場翻臉,怒罵姐姐如果不願意養弟弟,就把房子讓出來,説着還要動手打姐姐,説替父母教訓她。
無論是姑姑的反應還是大伯公的反應都令人憤怒又不足為奇,甚至覺得很貼合現實,一個家裏或多或少有”姑姑“這樣的女性角色,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家庭。也有大伯公這樣的角色,以極男權主義長輩的身份替我們做決定,替父母教訓我們。對上自我意識強烈的安然,結果當然是不歡而散。
充滿“好心”的姑姑又開始勸説,她娓娓道來自己當年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安然的爸爸。“沒有人要求我這麼做,但是長姐如母”。安然聽到後卻更加疑惑,她對姑姑説:這是你的選擇,憑什麼要求我。還拜託姑姑可不可以為她想一想,她養自己已經很難了,而且她將來還要結婚生子的。這番請求換來了姑姑的沉默以對。
在傳統的觀念裏,姑姑其實是一位很好的姐姐。姑姑家裏有癱瘓的丈夫需要照顧,家裏經濟能力也一般,但還是盡全力照顧安然姐弟。她對弟弟以及弟弟家庭都是儘自己全力付出,就連姑姑女兒都痛罵她活該命苦,是不是上輩子欠他們家的。
姑姑是每一箇中國式家庭都有的女性,老一輩人傳統觀念的優秀繼承者,姑姑從小耳濡目染,似乎放棄自己的前程把機會讓弟弟是一件驕傲的事,這是姐姐一定會做的事,即便自己生活一片潦倒。 而當她灌輸給安然長姐如母,犧牲自己的觀念時,卻讓安然越發覺得矛盾:姐姐為什麼有奉獻的使命?為什麼不能替自己想想?
在找到領養弟弟的家庭之前,姐姐和弟弟生活在一起,生活變得雞飛蛋打。看弟弟做各種惡作劇,完全就是“熊孩子”的生動寫照。姐姐生氣時,六歲的弟弟會對她大喊:爸爸説家裏的東西都是我的,你必須聽我的話!
不知道他們的爸爸到底在家裏重複了多少遍這句話,才讓能弟弟記得如此牢固,六歲就擁有這種主人意識來攻擊姐姐。有個觀眾説聽到這句話她當場淚崩了,因為她的弟弟和她説過一模一樣的話,那麼可恨,那麼理所當然。
不過姐姐在弟弟和家人面前表現得十分硬氣,可在男友家裏人面前卻露怯了。她有一位家境優越的男友,她甚至不敢讓男友家裏人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弟弟。無論是現實的處境和困境都凸顯出姐姐的自卑,撫養弟弟是沉重的負擔,不撫養又要揹負冷血,自私的壞名聲。連男友都無法理解安然要把弟弟送給別人領養,這也為後來兩個人的分手畫上了開始。
動搖領養想法:有過很多次掙扎
姐姐和弟弟一開始鬧了很多矛盾,慢慢兩人越來越熟悉。安然雖然嘴裏説要把弟弟送走,但一直在好好照顧他,送他上下學,幫他穿鞋,揹他回家,開始和弟弟談論死去的爸媽,兩人親近不少。
姐姐曾試圖在地鐵站拋棄弟弟,看見弟弟邊跑邊哭着喊:姐姐,安然發現自己不忍心了。因為一次差點被姐姐“弄丟”之後,弟弟也變乖了,希望能得到安然的喜歡不要被拋棄。
姐姐送弟弟上學時撞見和父母相撞的司機,她立馬大聲質問:你是不是酒駕肇事逃逸?司機以為姐姐大鬧是要訛錢,安然説:我要的不是錢!她哭着抓着弟弟站在司機面前,瞪着眼睛質問司機: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我的責任,明明做錯事的不是我,憑什麼所有人都要衝我來!她發泄一番自己無處可言的委屈,卻被人拍下來,網絡上的彈幕抨擊她道德淪喪,喪心病狂。
但當她在幼兒園看見弟弟穿着白色的校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搖着頭唱“太陽下去明早依舊爬上來”,安然就像每一個家長一樣,眼睛都是笑意,忍不住拿出手機記錄弟弟如此可愛的一面。
此時的姐姐就像海岸,被海浪一直拍打,有時候海浪很大,有時候又很温柔。安然就這樣在搖擺中前行,她明白撫養弟弟會有多不容易,也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別人要求她一定要撫養弟弟。不過她還是會不自覺照顧弟弟,她可以做得很好,而且慢慢有點喜歡這個弟弟。
再次堅定想法
姐姐因為被一位醫生譏諷而與對方爭吵,男友卻拉住她讓安然做事顧及後果,後來男友哭着和安然分手時説姐姐性格那麼強。其實男友從來沒有懂過安然,不懂安然為什麼一定要把弟弟送去領養,一定要去北京考研,一定要那麼強勢。
姐姐在離職的路上,碰上之前照料的孕期子癇的患者強行保胎,丈夫不聽勸,非要棄大保小,安然像是瘋了一樣衝出去要問孕婦本人意願,想要救那位孕婦。但孕婦奄奄一息説:我想生。安然還是不放棄,就像拯救自己一樣她問孕婦:生命是你自己的,你人死了生了孩子有什麼用。
安然被人推倒在地大聲辱罵她這個賣弟的人,不是好東西。安然撕心裂肺對他們喊:你這是在謀殺!你都生了兩個女兒了,為啥子還要生,兒子就那麼好嗎?這份吶喊特別讓人動容,既是對這位丈夫的吶喊,也是對安然父母的質問,更是對這個重男輕女社會的詰問,爸媽去世留下弟弟的崩潰在這一瞬間全面爆發。
無論是安然自身還是她身邊的人都一直生活在重男輕女的環境當中,女性一直在為成全男性犧牲,犧牲上學的機會,犧牲人生,難道連生命也要犧牲嗎?安然對這種環境感到憤怒,她有深深的委屈和不甘。安然雖然想擺脱弟弟,但其實自己也一直是束縛在這樣的觀念裏,她也是一名”受害者”這樣的想法越強烈就越刺激她放棄照顧弟弟。
而後姐姐得到了那麼久以來的第一個支持。姑姑和姐姐講述自己為安然爸爸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放棄去國外經商,因為姑姑是姐姐,安然奶奶説:我什麼都要緊着我兒子來,你就不要想了。安然奶奶把這句話説得如此直白,如此磊落,把所有的不公都表現得理所當然。
姑姑知道姐姐所承受的一切,她終於對安然説:其實阿,套娃也不一定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裏頭,你可以走自己的路。姑媽哭了,安然笑了又哭了,這麼久以來,只有一個人理解了她,也是作為“姐姐”的受害者。
安然終於下定決心把弟弟送到舅舅照顧,開始了自己考研衝刺學習。直到有一天,安然看見弟弟在賭場外面和一羣孩子打麻將,嘴裏説着髒話,耳朵裏夾着一根煙,幾天就變成了一個小混混。
舅舅是安然媽媽的弟弟,一直像一個混混一樣生活,不務正業,沉迷於打麻將,連自己的女兒都可以不管不顧,離婚之後也沒有成立新的家庭,準備自己打麻將過一生,還一直想着安然賣學區房的錢。這個舅舅的形象似乎很熟悉,每個人家裏都有那麼一個舅舅存在,因為從小被過度偏愛,成年之後現實的反差讓這些“舅舅”們不願成長,逃避現實。
不過人又是極複雜的,舅舅是在姐姐被大伯公打時,擋在姐姐面前的人,是在姐姐見男朋友家長時,給她準備漂亮新裙子的人,是每個月都會去安然爸媽墓地附近悼念的人,是一個非常愛女兒的爸爸,人本身的矛盾和複雜性就很難讓人理解,用一兩個標籤去定義一個人是淺薄的。
結局
安然接回了弟弟,弟弟問安然:姐姐真的很想去北京嗎?安然把自己內心強烈的渴望告訴弟弟,像一個朋友那樣坦誠,弟弟成為了第二個理解姐姐的人。他聯繫之前想領養他的一個家庭,那對夫婦家庭條件很好,很寬敞的別墅,可以踢足球的草地,對弟弟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是很完美的領養家庭。
一切都即將塵埃落定,安然終於有機會可以甩脱“弟弟”這個包袱,去實現內心追求。在領養家庭父母要求安然籤一份合同,要求之後必須斷絕和弟弟的聯繫,安然糾結了很長時間後,選擇牽着弟弟的手離開,欣喜過後是茫然失措的大哭,就像《畢業生》結局一樣,本恩勇敢闖進教堂帶着伊萊恩出逃,他們跑過重重追來的人羣,最後兩人坐在公交上後排發呆,欣喜之後是對未來的茫然和無措,未來永遠是未知數。
開放式結局給了很多聯想,這個結局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姐姐全都白費了,抗爭了那麼久,最後又回到了原點,安然和姑姑似乎沒有區別。但姐姐和姑媽絕不一樣,姐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對重男輕女思想的反抗也從未停止,有很多人試圖拔掉她身上的刺,但她一直都選擇聽從自己的內心,最後帶弟弟走也是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雖然原生家庭一直影響着安然,她始終不明白作為姐姐為什麼必須要為弟弟奉獻,為什麼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她一直在抗爭,不畏懼別人對她“異類”思想的打擊。但她還是會不由自主照顧弟弟,做一個很好的姐姐,她的嘴很硬心卻很柔軟,她生活的整個環境都一直在這種氛圍之中,完全擺脱不現實,現實和她的意識總是在都鬥爭着,她也身處其中一直搖擺。
現在被稱作女性覺醒時代,越來越多的女性會站出來為女性該有的尊重和權力發言,這也是姐姐這部電影得到熱議的原因。姑姑那個時代,她如果不願為弟弟付出,是很難獲得別人的支持和諒解,在姑姑時代沒有電影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能夠有機會和有機會傳遞給大眾:姐姐們沒有奉獻的使命。安然的時代卻有,仍然會遭到抨擊,但也可以得到支持和理解。
《我的姐姐》被不少人抨擊是吃女權福利,重男輕女題材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但我更喜歡的是這部電影讓更多人開始思考“姐姐”這個角色,魯迅曾説: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夜中發光,不必等候炬火,如果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的姐姐就是那一分熱,一分光。
電影中的姐姐安然沒有完全擺脱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沒有如她所希望的那樣清醒,那樣決絕,為實現自己的渴望放棄一切,姐姐是親密的,多義的,強烈的,也是每一個我們的縮影。 姐姐們也會一直反抗這種不公,決不妥協,我們信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同時,電影也告訴我們,姐姐照顧弟弟其實不僅僅是“重男輕女”以及姐姐們的使命,也是中華傳統,血濃於水的延伸,是中國人情社會的一部分。中國一直很看重親情,一直彼此需要着,而被人需要對人來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安然在墓地裏哭着喊我努力生活,就是想你們能説一句,我女兒還是不錯的。不管安然與父母關係如何,她還是忍不住想起曾經的美好,想得到他們的肯定。孩子和父母一直是需要也是被需要的。
姐姐身上這些矛盾,讓整個人物更加豐滿,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姐姐。情感本來就不可能完全由理性掌控,對電影所有不滿,所有抱怨都阻止不了我們喜歡電影中的姐姐,請不要吝嗇,大方讚美一直在努力抗爭的姐姐,去擁抱這一點點進步。姐姐們不再是單打獨鬥了,girls help girls! 願電影永遠帶來思考,我們永不害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