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亭衣
孔子曰: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詩經》共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在內容上共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早在春秋時就被孔子用來教育弟子,春秋戰國時期被廣泛引用其詩句來説理,在西漢時被立為官學,在後代盛傳不衰,直到今天,仍受大家喜愛。
《詩經》的詩義沒有統一的解釋,因時代變遷或個人情況會有不同。現在我們讀《詩經》,仍然能從中學到很多為人之道。
《禮記·曲禮上》中記載孔子的言論:
人類社會講究人際交往的規範,知恩圖報,禮尚往來,是人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相處的原則之一。
在《衞風·木瓜》中也有類似詩句:
她將木瓜贈送我,我拿瓊琚回贈她。此非回贈想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她將木桃贈送我,我拿瓊瑤回贈她。此非回贈想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她將木李贈送我,我拿瓊玖回贈她。此非回贈想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
送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是相互贈送的這種行為所表達的象徵意義,象徵着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誼。
《邶風·凱風》有云:
這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棗樹芽心嫩又壯,母親養兒辛苦忙。女人作為一個母親,箇中辛苦並不是我們所見的這般輕鬆,從生到養所歷經的艱苦,也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棘,小木,叢生,多刺,難長,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 夭夭,少好貌。劬勞,病苦也。蓋曰:母生眾子,幼而育之,其劬勞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責之端也。”母愛如和風,温暖舒和,撫養萬物,而自己兄弟們呢,卻像剛長出來的酸棗樹一樣,長得慢,稚嫩,還盡是刺兒,都不是什麼聽話的孩子,七個刺頭。
這既是對自己的自責,也是對母親的讚美,和風不以棘之有刺而繞行,母愛因其不才而愈顯得偉大。“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正因凱風之沐澤,棘心方有夭夭之盛,而兒輩如此,實皆系母氏之劬勞矣。
《詩經·小雅·蓼莪》則雲:
父親與母親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父親您生下我,母親您餵養我。您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有一日我長大成人,想報答爹媽的大恩大德,可出門在外禍福難測。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説:“《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歐陽修認為所謂“刺幽王,民人勞苦”云云,“非詩人本意”。
“子欲養而親不待”,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
家對每個人來説,意義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家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是遊子遠在他鄉的念想。若有時間,常回家看看自己的家鄉,願你的一生沒有遺憾。
家的組成,是由一個屋頂組成的,家裏有了夫與妻,就構成了一個避風港,成為了你我的念想。
《鄭風·揚之水》雲:
這首詩是妻子對誤聽流言蜚語的丈夫所作的表白。有些人出於嫉妒或包藏禍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語,使他們平靜的生活出現了波瀾。引起丈夫猜忌,因此,女子表白:“無信人之言”,“人實誑女”,“人實不信”。
能夠成為夫妻是一種難得的緣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人在一起是因為相互信任,你在外頭勞累奔波,我在家裏為你守好城池,準備好熱菜熱飯,等你歸來。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夫妻之間同心同德,互相扶持,才能和睦過日子。時代更迭不斷,但是《詩經》中得這些關於家庭基本的和睦相處之道,幾千年來永不過時,學習並實踐,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的。
我們人類學會開口説話用時不多,可怎麼將話説得好,讓人聽得舒服,表達清楚意思,卻要花上很久的時間,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我們都知道説話是一門藝術,眾口鑠金,三人成虎,動一動唇舌就可以挑起矛盾,或者可以調解你我之間的僵局,這也説明説話的重要性。
《詩經·大雅·抑》中雲:
説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處處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點,尚可琢磨除乾淨;開口説話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不僅説話要謹慎,還要學會聽取他人言論時更要懂得思考、分辨,不要人云亦云。傳聲筒的作用你要時用對地方,既可以幫助了你,又可以幫助到他人,如若用在錯的地方,就會遭人嫌。
《唐風·采苓》中説到的,小人的言論沒有一句真實,切莫相信。流言蜚語就如同蒲公英,風吹一吹,就會散,莫要信以為真,事實已定,不會因為他們的言論而改變。
《小雅·巧言》告知我們對於聽到的流言,心裏要有個明鏡,辨識真偽。製造讒言的人,毫不費力地誇誇其談,巧言如鼓簧動聽,此行為真是厚顏無恥。
《詩經》裏的這兩首都是勸諫人勿要輕信讒言,有分辨真偽言論的能力,同時也表達了對製造讒言的痛恨。
管好自己的嘴,謹言慎行;對待流言,明辨是非,有自己的立場,不隨波逐流。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如果你對《詩經》有興趣瞭解,在這裏我向你推薦一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它可以帶你更快地進入《詩經》的世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