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遜創始人傑夫:生父拋妻棄子,再遇繼父成就世界首富
中國有一句兩千多年地俗語,用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是再正常不過了。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果你身邊出了個家財萬貫的親人,會怎麼樣呢?總不會做到流落街頭吧?
畢竟有那樣的便利,那你個人所能得到取得的平台,也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流量社會。有那樣的便利,誰也不會嫌錢賺的少的。但事實都是如此嗎?
其實並不全是。在國際上,就曾有這樣一樁趣事。人們稱這個修車工為史上最遺憾的父親,一輩子窮光蛋,到病重都沒有錢治病,直到死前,才知道兒子居然是世界首富。
這樁趣事可謂是荒但,誕卻結結實實的發生在了亞馬遜創始人的身上,也在很多年來,成為人們酒桌飯局之上的談資。
很多人都喜歡調侃,與其説是調侃,倒不如説是閒暇時日裏的做夢。"既然成不了土豪,就成為土豪的女婿也好"。
事實上命運總不可能如此關照你,就算入贅,人家也得看你能力嘛不是。閒話休提,咱們書歸正傳,接着講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與他父親的荒誕趣事。
他的老爹,一輩子就算個修車工,靠修車維持生計,直到病入膏亡都沒錢治病。你要問了,這時他那土豪兒子跑哪去了?
兒子確實是土豪,奈何這個兒子不認這個正在懵逼中的老爹啊。究竟是什麼原因,咱們還得扯一段造陳年情史了。
那一年,傑夫·貝索斯的老爹,約根森還是個馬戲團演員,正值風華正茂,風流倜儻的年紀,少女殺手哪個時代不愛啊,所以自然也成為了許多姑娘的夢中情郎。
偏偏這其中就有傑夫·貝索斯的母親,不過這兩人也有"得天獨厚"的感情培養條件,兩人從小就是鄰居,在一塊玩鬧一塊長大,好一對青梅竹馬的璧人。
在後來漸漸長大的兩人,也開始偷嚐禁果。不久後貝索斯的母親也懷孕了,那年約根森19歲,而貝索斯的母親也才17歲。
後來兩人在父母的見證下結婚,如果人生就這麼過了,似乎這個世界這個商界也就少了點波瀾。所以,約根森繼續"搞事"。
他生性風流,雖然馬戲團演員那點微薄的工資,經不起他的風流。但無妨,人家約根森最會包裝了,堪稱現實版"男名媛"。
在岳父岳母出資送其去新墨西哥州讀大學,希望他成才的時候,他理所應當的過起了風流公子的生活,開始了辣手摧花的情路歷程。
人家沒玩夠,就不會輕易交代在那"一棵樹"上。最終在貝索斯一歲時,傑奎琳與約根森離婚。對於離去的妻子和兒子,約根森沒有絲毫的挽留之意。
但報應還未到來,在傑夫·貝索斯的母親在離開約根森後,碰到了傑夫·貝索斯生命中的"貴人"。這個人就是傑夫·貝索斯的繼父——米蓋爾·貝佐斯。
傑夫·貝索斯的母親在嫁給米蓋爾·貝佐斯後,米蓋爾將貝佐斯視如己出,在學業上,以及目標方向的塑造上,總是不遺餘力的去幫助他。
並且在他成名以後,他也將亞馬遜的股份,分一部分給了自己的繼父。這也證明了,貝索斯的成功,就有其繼父的功勞。
長大後傑夫·貝索斯也很給母親爭氣,他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並以剛畢業的身份,就成為了一家公司的副總裁。
可以説,他的成功歷程,許多人都為之都追求半生,卻無法複製。這樣有實力的人,是肯定不會久居於人下的。
在不久後,他就盯上了互聯網,這是一個機會,成神的機會。後來,他辭去了條件優渥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創業。
事實證明,貝索斯是對的,他一手創辦的亞馬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因此成為了世界首富。2年前年,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第一位。
在傑夫·貝索斯成名以後,他的老爹約根森依舊是在懵逼之中,但這會兒他收了心,因為在年輕時拋棄了傑夫·貝索斯的母親,轉身又娶了個姑娘,並在此後的餘生裏,靠着修車的一點工錢,維持着生活。
似乎是冥冥中的註定,這個"新人"似乎沒有"舊人"那麼好生養,沒有給約根森生下一兒半女,也導致老來孤苦無依,沒有積蓄,更沒錢看病。
很長一段時間裏,約根森並不知道那個異軍突起的貝索斯是他的兒子。奈何陳年往事總是逃不開媒體以及好事者的眼睛,就這樣親生父子的關係就被公之於眾。
當時已經卧病在牀的約根森,面對記者的採訪,似乎並沒有特別的興奮。或許在這許多年裏,他也漸漸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最終釋懷了。
對於那個自己沒有親眼看着長大的兒子,他似乎有不願承認的陌生。只希望在臨死前,能夠見一眼兒子貝索斯。
只是,這個願望他要帶着到地底才能實現了,或許這就是報應吧。生前父子兩個沒有見過面,而在約根森去世以後,貝佐斯每年都要去生父的墓前祭拜。
畢竟,血脈是無法否認的。不過話説回來,父親情場得意,兒子商場得意,真不愧是"父子"啊。
對於這段商界大佬的故事以及"鐵石心腸",筆者並不想作過多的評價。
畢竟我們生於中國,自古以來接受的就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教育,而非西方人所謂的"獨立思維"教育。
當然,若你一昧地認為我們的文化底藴即是愚孝,那麼就是你的成長軌道發生了偏離,因為愚孝只是旁人看來,但你所做所為,都是自己選擇。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化特質,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你不珍惜,那麼自然也有人不珍惜你。在最後,筆者也希望在這一個時空,這一個維度,大家都能夠珍惜眼前人。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