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北京一地鐵站內一名45歲乘客因心臟病突發猝然離世,再次引發公眾對公共場所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情況的關注。
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黃金4分鐘”的説法,自動體外除顫器對現場急救非常有效,被形象的譽為救命神器。去年3月,一名在東單體育館籃球場鍛鍊的中年男子突發疾病,恰好球館裏配備了AED,且有六名醫生在場,該男子被除顫四次後終於轉為自主心律。兩件事,幸與不幸之間,AED成了挽救寶貴生命的重要一環。令人遺憾的是,在包括地鐵站、商業中心等很多人流密度大的公共場所,AED設施配置並不夠普遍。有些地方則將設備放置在犄角旮旯,等找到了恐怕已經無力迴天;再加上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除顫儀及心肺復甦培訓,除顫儀淪為擺設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種種不盡人意,是沒有法律法規支持,沒有政府意見作為指引才導致的空白嗎?非也。事實上,早在2017年,北京市衞計發佈的《北京市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施設備及藥品配置指導目錄(試行)》中就規定,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應統一配置除顫儀等醫療急救設施設備及藥品;同年3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第四十八條明確指出:影劇院、體育場館、機場、火車站、學校、景區等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安全保障需要配置醫療急救設備設施和藥品,定期組織員工學習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提高醫療急救保障能力。
所以,包括AED在內的各種救命神器到底如何配備到位,院前急救中的相關政策如何落地,才是亟需解決的真問題。對於市民來説,救人的熱心腸從來不缺,缺的是專業的技能和趁手的設備。從硬件上,地鐵等公共場所完全具有配備AED的條件,真正差的是重視程度。不僅要解決公共場所“有沒有得用,找不找得到”的情況,更要加強基礎急救培訓,解決“會不會用,敢不敢用”的問題。
每個生命都值得珍惜,都需要守護。學習急救技能,配齊救命神器,這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好事,沒有道理不落到實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