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10月21日新聞發佈會
圖為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物流園碼頭,專業拆解公司將退捕漁船吊裝上岸,運往專門場所拆解。
吳令劍攝(影像中國)
編者的話
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10個多月來,沿江各省份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多措並舉,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更考驗相關監管者、執法者的能力和耐心。
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如何保證市場上魚類的正常供應?如何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關注長江“禁漁令”實施以來,各地的實踐和探索,以及目前還待進一步解決的相關問題。
湖南益陽
老文走上公益崗
本報記者何勇
去年底,文志強家門口的資江禁止捕魚了。雖然心裏也支持,但老文還是有些失落——捕了40年魚,他已經離不開這條日夜奔騰的江了。
文志強今年55歲,家住湖南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港灣村,就在資江邊上。2019年下半年起,根據湖南省統一安排,湘資沅澧4條河流乾流開始禁漁。
沒幾個月,老文又樂呵起來。原來,考慮到老文等漁民的特點,蘭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協調有關部門,幫助他們承包了打撈河道漂浮垃圾的業務。
“老曹,這是今天打撈的第六船垃圾啦。運完這船,我們就收工囉!”傍晚,鐵皮船停靠碼頭,江水拍打着江岸,老文跳下船,順手抄起放在船舷的釘耙,把垃圾扒到岸邊的小四輪上。
為幫助老文他們規範作業,赫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辦聯繫區市場監管部門指導老文成立了專業打撈公司,業務涵蓋水保潔、垃圾運輸、河湖疏浚。老文當上了公司總經理,老夥計們也紛紛加入。
“我們會根據漂浮垃圾的多少靈活安排打撈人員。”老文介紹,“汛期時,七八條船30多個人一起做事;在冬季,一般是兩三條船10多個人一起做事。”
“老文他們做事紮實,勤勞肯幹,2019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我們將資江河道赫山段打撈漂浮垃圾的工作承包給他們,一年承包費有12萬多元。”赫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辦副主任段仕良説。除了這個固定收入,老文的公司還承包了一些疏浚工程等。
“赫山區共有專業漁民183人、兼業漁民220人,由於漁民年齡都偏大,有就業願望的僅38人。下階段,人社部門將支持退捕漁民購買社保,財政也將給予補助,每位漁民在達到法定年齡後都能拿到退休工資,這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赫山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胡志偉説。
年輕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赫山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蔡參告訴記者:“8月初,區裏還召開了針對退捕漁民的專場招聘會,協調區內企業和公益崗位單位,幫助退捕漁民順利實現再就業。”
就這樣,老文重新上崗了。江還是這條江,船還是這條船,但撈的不再是魚蝦,而是垃圾。
湖北宜昌
老吳晚年有保障
本報記者範昊天
電鈴鳴響,警示燈閃爍……一大早,吳世明像往常一樣,騎着摩托車到湖北宜昌東陽光火力發電廠上班。剛到廠裏,就發現消防主機上顯示配電室出現故障,可能有火情。他和同事立即帶上滅火器和檢修工具趕到配電室,發現其實是煙霧報警器出了點小問題。現場迅速處理,險情排除。
今年49歲的吳世明原本是宜昌宜都市白水港村漁民,祖祖輩輩在長江邊捕魚為生。白水港村是宜都市最大的漁民村,村裏有漁民360人。漁民常年作業的江段,屬於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工作開始後,他們成了當地最早一批上岸的漁民。
白水港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梅介紹,村裏的漁民大多沒有土地,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捕魚,“而且,他們大部分年齡比較大,技能單一,謀其他職業相對困難”。
針對一些漁民年齡大、技能單一等問題,宜都專門安排一些簡單易上手、對技術和身體條件要求不高的普工、後勤、保安、巡護員等崗位,幫助他們實現轉產轉業。
通過參加政府在村裏組織的專場招聘會,吳世明進入東陽光火力發電廠,成為一名維保工人。“開始還擔心自己快50歲了,能不能做好這項工作。沒想到公司組織了專門的培訓會,還安排老員工從旁指導。”吳世明説。
通過政府部門牽線搭橋、開展培訓,白水港村75%以上的上岸漁民在周邊興發、東陽光、華新水泥等企業實現再就業。對於那些年齡更大的漁民,當地也努力做好兜底保障。據介紹,宜都2004年就把漁民納入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對於過去完全靠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此次退捕後,政府還會按照農村低保標準給他們發放生活補助,副業漁民則按標準的80%執行……
2019年6月,吳世明和宜都市枝城鎮人民政府正式簽訂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宜都段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協議,按照他的漁船、漁具等數量和評估價值,一次性得到10多萬元資金補償。同時,他和愛人每人還有一定數額的養老保險補助。“現在每天工作8小時,月薪4000餘元,收入更穩定,人心裏也輕鬆一些。”吳世明告訴記者。
江蘇如皋
老高自主創業忙
本報記者姚雪青
轉型創業,是今年57歲的老高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老高名叫高富林,和父輩一樣,十來歲就開始在長江江蘇如皋水域從事漁業生產。“過去長江水質很好,魚也多;後來污染增加,魚也慢慢少了。”老高坦言,自己也想過主動改換行當,但沒資金也沒技術。
轉折發生在去年,隨着長江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啓動,心裏早就有所準備的老高,作為如皋市滿艙漁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帶頭響應號召,年底前按時上繳了漁船和網具。
退捕後,根據漁船大小和生產規模,他領到了包括拆船費、漁具補償費、漁民補助等在內的近46萬元補貼。計劃多幹幾年再回家養老,老高決心重新找份工作。
今年年初開始,如皋市針對漁民上岸後的轉型發展開展了幾輪培訓。“有電商、電焊、廚師,我都參加了,對推薦的企業也很滿意。只是年齡太大了,剛乾熟就面臨退休,沒有合適的崗位。”老高告訴記者。
今年4月,一家測量公司找到老高,請他幫忙進行碼頭測量。“我跟他解釋,漁船都上交了,這些需要專業的服務船才行。”雖然沒幫上忙,但憑着多年水上生活經驗,他看到了開展長江交通服務的新機遇。
老高發動合作社另外8名退捕漁民,用補償款和積蓄湊齊了200萬元註冊資金,成立了一家船舶服務公司。聽説漁民要自主創業,當地政府也非常支持,漁政農業執法大隊牽頭人社、海事等部門進行幫助指導。
“政府部門在企業設立審批和服務保障船建造審批方面,給予了政策扶持,包括審核優先、流程加速等。從5月有創業想法到6月辦好證照,只花了一個月時間。”老高介紹,市裏還承諾給予15萬元的3年無息貸款,解決退捕漁民創業起步階段資金週轉上的困難。
儘管公司的首艘服務船還在建造,由漁民轉型的員工也還在培訓,但由於船舶服務需求量較大,已有不少業務主動上門洽談。“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船舶提供後勤保障服務。”老高告訴記者,發展方向是作為碼頭測量和維修的服務船、補助船,以及作為大型貨船的交通船進行物品採購、人員接送等。
“以前捕魚是體力活,還得看天收;現在服務是技術活,旱澇保收。”如今的老高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0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