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知“金三角”是毒品源頭,為何不派軍隊剿滅?專家:想法太天真
作為東南亞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金三角長期以生產鴉片等毒品而聞名於世界,其範圍包括了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邁北部,以及老撾的琅南塔省等部分地區。
在上個世紀60年代,金三角逐漸形成了鴉片生產高潮,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了1991年,已經突破了3000噸,根據學者統計,金三角是世界上20%鴉片的供應源頭,而每年經過金三角販賣的海洛因,卻佔據了世界總量的60%-70%。
這也讓人感到好奇,既然如此,當地政府為何不派兵剿滅呢?這樣一來,毒品貿易的現象,自然會消滅不少,實際上,專家告你,這種想法太天真。
如果是瞭解歷史的讀者,或許也不難發現,世界上眾多大型製毒窩點,比如哥倫比亞委內瑞拉交界地,還有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邊境的金新月地區,包括金三角,都是十分容易動亂,而且交通偏僻的地方。
從20世紀開始,由於東南亞錯綜複雜的形勢,也為毒品貿易製造提供了條件,比如在二戰後,緬甸長期以來一直陷入內戰和混亂當中,根本無力監管地區的治安,為此毒販也就趁機崛起。
在金三角地區,則湧現出了不少著名的大毒梟,比如坤沙、羅星漢、彭家聲等,這些毒販,在通過運輸,獲取暴利後,隨即也組織了一批裝備精良的地方武裝,其勢力甚至能夠和政府軍分庭抗禮。
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坤沙,控制了長達400公里的泰緬邊界線,幾乎將這裏銜接的狹長地帶,變成了他的“獨立王國”,而他的武裝,竟然發展到了將近三萬人,坤沙還積極的購買武器,以至於其先進程度,更是遠超緬甸部隊。
截止到如今,隨着老撾和泰國,國內形勢恢復正常,他們也隨即開始加快了對毒販勢力的打擊,比如泰國普密蓬國王在世期間,極力發展邊境農村山區建設,制定長遠規劃,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這也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效,罌粟的產量大幅度下降,到了96年,坤沙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金三角地區毒品生產鏈條的減少。
不過在緬甸境內的佤邦等地區,依然是當地軍閥所把持,毒品勢力依然屢見不鮮,截止到2006年,經過國際組織使用衞星遙感監測等手段測量,金三角的罌粟面積大約為20萬畝左右,降到了歷史以來的最低點,然而想要徹底消滅它,依然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