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香港新選舉制度是一套好制度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12月20日,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結果全部揭曉,順利當選的90名議員將在香港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重要歷史關頭加入特區管治團隊,在“愛國者治港”的旗幟下整裝待發。廣大香港同胞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得到體現,“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落實,社會各階層各界別廣泛、均衡參與的政治格局得到確立。

這是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後,香港第二場重要選舉實踐。在新選舉制度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選舉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先後舉行,都取得了成功。第七屆立法會選舉順利舉行,對香港的長期穩定和長治久安有哪些重要意義?新選制下,選舉的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和公平競爭性體現在何處?“愛國者治港”原則如何貫徹?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北京大學港澳研究院副院長強世功。

多元多樣的新一屆立法會議員結構體現了政治參與的均衡度,更能全面反映民意

記者:新選制下,立法會議席從70席增至90席,通過選委會選舉、功能團體選舉、分區直選三種方式產生議員。這三種選舉方式有何區別?

強世功:作為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立法會承擔着依法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通過財政預算等重要職責,其是否順暢運作、是否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關係到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的落實,關係到香港發展前途與市民的民生福祉。

新一屆香港特區立法會將由90名議員組成,其中包括選舉委員會選舉的議員40人、功能團體選舉的議員30人和分區直接選舉的議員20人。他們當中,有經驗豐富的資深政界人士,有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有學者、會計師、律師,還有建築工人、大巴司機和“港漂”……代表來源多元多樣的背後,是科學民主的選舉方式。

20名分區直選的議員,主要代表各地區的利益。從地理空間劃分來看,香港主要分為港島、九龍、新界三大地理分區,在歷史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經濟特徵。比如港島和九龍的商業化程度較高,而新界則以農業見長。以此類推,分區直接選舉設立十個選區,每個選區選舉產生兩名議員。

30名功能團體選舉的議員,主要代表專業集團。功能團體選舉核心理念為“現代社會是職業分化的社會”,不同職業在社會中有不同的功能,訴求和利益也不一樣。香港是發達的國際化都市,職業分工非常明確,由此歸納成28個界別,包括漁農界、保險界、航運交通界、教育界、法律界等,這些議員就成為了不同職業的“發言人”。

40名選舉委員會選舉的議員。選舉委員會本身就是香港社會各界代表的綜合體,不僅代表地方利益、專業界別和社會團體,更代表國家意志和香港的整體利益。其中的全國人大代表、港區政協委員和全國性團體的代表,可以説代表了國家整體的意志。

這三種渠道產生議員的選舉結構設計可以保證使各階層、各界別、各方面均有代表參與立法機關,從而確保了政治參與的均衡度,兼顧了香港社會各階層和各界別的不同利益,更好地代表了香港的整體利益,保護了各界別利益和地區利益,更能全面反映民意,更加符合香港實際。

這次立法會選舉,全部90個席位都有競爭,沒有任何人自動當選,這是香港迴歸以來從未有過的。新選舉制度使得競選活動更加理性、公平、有序,更加註重民生和發展議題,更加註重參選人的能力和素質展示。所有候選人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通過比專長、比政綱、比理念、比擔當、比貢獻等方式,積極爭取選民支持。新選舉制度使選舉迴歸良性、理性、平等、乾淨競爭,真正體現選舉的本意,真正為香港人謀實惠、謀福祉。

新一屆立法會在愛國愛港旗幟下實現了最廣泛的團結,實踐證明,香港新選舉制度是一套好制度

記者:過去的香港選舉制度存在哪些漏洞?本屆立法會選舉在哪些方面體現出“愛國者治港”原則?

強世功:近幾年來,特別是2019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以來,反中亂港勢力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公然鼓吹“港獨”等主張,通過香港選舉平台、立法會和區議會議事平台或者利用有關公職人員身份,肆無忌憚進行反中亂港活動,極力癱瘓香港立法會運作,阻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此外,還策劃並實施所謂“預選”,妄圖通過選舉掌控香港立法會主導權,進而奪取香港管治權。一些外國和境外勢力通過立法、行政等方式和駐港領事機構、非政府組織等渠道公然介入香港選舉事務,對我國有關人員粗暴進行所謂“制裁”,明目張膽支持香港反中亂港勢力。種種亂象、爭拗和政治內耗,拖慢了政府施政步伐,阻礙了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指出,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繼續推動香港民主發展,必須堅決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這是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事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原則。任何香港居民,只要秉持愛國愛港立場,不從事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香港繁榮穩定的活動,都可以依法參與香港的選舉和治理。

2020年11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明確立法會議員因宣揚或者支持“港獨”主張、拒絕承認國家對香港擁有並行使主權、尋求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或者具有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等行為,不符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一經依法認定,即時喪失立法會議員的資格。這進一步明確了就任立法會議員的法定資格,完善了相關制度機制。

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參選報名踴躍,共有153名候選人通過資格審查,其中有約一半為首次參加公職選舉。他們中既有商界、學界、專業界的精英翹楚,又有來自社會基層的勞工、職員、中小企業經營者代表。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成員、立法會前主席範徐麗泰表示,獲通過審查的153名候選人來自不同背景,政治光譜廣泛,但他們的過去公開記錄中都沒有參與破壞香港及國家行為。

根據新選制,新設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並確認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選舉委員會成員將在確保候選人符合愛國者標準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民意認受、治理能力等因素,再決定是否讓其“入閘”。愛國者必須真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尊重和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憲制秩序,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這樣一套選舉機制,既有效排除反中亂港分子進入特區治理架構,讓特區管治權牢牢掌握在愛國者手中,有利於抵禦各種政治風險,並促進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順暢溝通。

新選制下的立法會不是“單聲道”,而是“立體聲”。強調“愛國者治港”,不意味着不允許持不同觀點或主張者存在,也不意味着壓制批評政府的聲音。香港的民主具有充分包容空間,不能搞成“清一色”,而要在愛國愛港旗幟下實現最廣泛的團結,不斷擴大團結面,增強包容性,建構最廣泛的“一國兩制”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是香港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維護者和推進者,“愛國者治港”的局面將更加穩固

記者:請您介紹香港民主選舉的歷史沿革。香港的民主進程中,最大的推動力量是什麼?

強世功:香港的民主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歷史階段。

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香港沒有民主可言。英國直接委任總督代表英國管治香港,從未徵詢港人意見。總督只向英國負責,完全聽命於英國政府,被授予在香港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特權,不受當地任何制約。面對香港社會不斷提出的民主訴求,英國政府一概予以拒絕或者置之不理。在很長一段時期,香港社會不斷有人提出設立市議會,或者改組立法局、在立法局設立民選議席,還有要求實行地方自治等,均被英國政府拒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政府決定收回香港,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由此擘畫了香港迴歸後民主發展的藍圖,開啓了“一國兩制”下香港民主的新紀元。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中涉及香港選舉問題的內容裏,根本沒有“普選”內容。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是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的,而且之前港英政府的代議制改革也是與中央協商同意的。由此可見,中央政府是香港民主發展的創立者。

2019年“修例風波”後,中央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撥亂反正,引領和推動香港局勢和民主發展重回正軌。2021年5月2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重新構建選舉委員會,規定了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完善候選人資格審查制度,標誌着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工作順利完成。2021年9月19日,作為香港完善選舉制度之後舉行的首場重大選舉,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選舉成功舉行。2021年12月19日,第七屆立法會選舉舉行,選舉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安全、廉潔,充分展現了香港民主實踐的新氣象。實踐證明,新選舉制度符合“一國兩制”原則,符合香港實際,為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制度支撐,是一套好制度。

事實充分説明,香港政治轉型的動力來源於中央,沒有中央政府推動香港迴歸,就沒有香港的政制發展和民主改革。中央政府為發展和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制度付出巨大努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依照全國人大有關決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立法,對香港選舉制度作出系統性修改完善,成功舉辦選舉委員會選舉和立法會選舉,推動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是香港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維護者和推進者,是全體香港居民根本利益的守護者。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一國兩制”作為重要內容寫入其中。香港迴歸祖國20多年不平凡的歷程充分證明,實行“一國兩制”,有利於維護國家根本利益,有利於維護香港根本利益,有利於維護廣大香港同胞根本利益。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選舉制度的完善,“愛國者治港”的局面將更加穩固,香港的法治和營商環境將更加優良,社會氛圍將更加和諧,長期困擾香港的各類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將更有條件得到有效解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功。(記者 沈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