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寄送物品表達關愛,“返鄉者包裹”連起全球菲律賓人

美國《大西洋月刊》12月24日文章,原題:深受喜愛的菲律賓傳統始於一項政府政策  2017年,外婆去世幾天後,我和母親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整理她的屋子。我們在衣櫥裏發現外婆放的一個大紙箱,紙箱側面用粗粗的記號筆寫着一個馬尼拉的地址,裏面整齊地擺放着罐頭食品、袋裝大米、化妝品和她在商店打折時買的衣服。一些物品的標籤上寫着親戚的名字,箱子沒封口,以備再加些別的東西。

始自馬科斯時期

每年聖誕節寄一個裝得滿滿的包裹到菲律賓,這是外婆在我出生前就養成的一個寶貴習慣。不過,那一年她並沒有把它寄出去,而是一直在等着,直到她可以自己隆重地把它帶回家。對於這樣一個瘦小年邁的女人來説,把禮物送到機場本是不可能之事。但在我看來,她把親手給多年未見的兒孫輩送禮物,看作自己愛他們的證據。而當時我不知道的是,這種備受喜愛的傳統,即寄回或者親自帶回超大號的愛心包裹(叫作“返鄉者包裹”),始自上世紀70年代菲律賓政府為遏制國內經濟危機而採取的措施。

菲律賓前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創造了“balikbayan(返鄉者)”這個詞,以激發菲律賓僑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鼓勵他們帶着自己賺到的錢回國。海外菲勞,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美國的菲律賓人,可以獲得低價回國機票,並攜帶免税包裹返鄉,回國後可以購買土地。當馬科斯的統治結束時,菲律賓政府將“balikbayan”計劃寫入法律。但多年來,這個最初旨在解決菲律賓金融不穩定的計劃,已經轉變為菲僑民珍視的一種文化實踐。

漸漸地,這些包裹變成了海外菲律賓人幫助國內親人吃飯、穿衣和治病的一種方式,成為菲勞中佔大多數的女性繼續履行家庭職責的方式。如今,大約有10%的菲律賓人生活在國外,他們每月寄出大約40萬個“返鄉者包裹”到菲律賓,而且這個數字在聖誕節期間急劇增加。“返鄉者包裹”已經成為一個利潤豐厚的行業,美國一些船運公司專門運輸這些重達130磅的箱子。在亞馬遜網站上,你甚至可以購買織物外包裝,以確保包裹完好無損。

打包就像裝配線

除了經濟上的影響,“返鄉者包裹”還能讓一家人在情感上彼此相連。加州菲律賓裔美國作家克拉麗莎·阿珍特拉告訴我:“每當想到‘返鄉者包裹’,我就會想到親人在收到後,聚在一起打開它的場景。如果你不在家,有人會把物品留一份,確保你收到來自美國的禮物。”這些包裹提醒許多人,他們並不孤單,也沒有被遺忘。當菲律賓國內的援助無法向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衣食等物資時,海外家庭成員可以通過充當“安全網”以表達來自國外的愛和支持。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社會學教授安東尼·奧坎波曾跟隨一家“返鄉者包裹”公司:先從洛杉磯的家中取走這些箱子,然後把它們送到馬尼拉的家人手中。他告訴我:“我去過很多菲裔美國人的家裏,‘返鄉者包裹’相關的東西佔據了整個起居室甚至公寓。它本質上是一條裝配線:地上、餐桌上、沙發上到處都是即將打包的物品。感覺就像美國的生活和菲律賓的生活沒有分開,一個是另一個的延伸。”置辦要寄送的合適物品通常要花幾個月的時間,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關愛。

包裹也是一種“貨幣”

“返鄉者包裹”清單看起來都差不多,包括愛爾蘭春天香皂、積富花生醬、多芬除臭劑、費列羅巧克力、耐克牌衣服、麥當勞快樂兒童餐玩具、高露潔牙膏等。許多菲裔美國人和他們家鄉的親人之間財富差距很大,但僅僅是這個包裹來自美國這一事實,就能讓人對移民經歷產生一種樂觀的解讀。現居布魯克林的菲裔劇作家謝麗·施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我:“‘返鄉者包裹’也是一種貨幣。那些收到包裹的人是‘富有的’,因為遇到困難時他們有可以求助的人。”奧坎波贊同這一觀點:“雖然寄來的很多東西在菲律賓都很容易找到,但把這個包裹寄給家鄉的親人,是在告訴後者‘我們記得你’。”

我沒有像外婆那樣一絲不苟地寄送“返鄉者包裹”。第一代和第二代菲裔美國人,尤其是那些從未去過菲律賓或與那裏的親戚關係不密切的人,往往不會這麼做。但我接受這種慣例,從今年聖誕節開始,每年這個時候都寄禮物,這是我向外婆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我在自己的衣櫥裏放了一個大紙箱,定期把她過去會經常放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裝進去。我用粗粗的記號筆寫下地址,用膠帶封好盒子,然後寄出。雖然僑民的代際和文化差異隨着時間推移而不斷加深,但基於羣體關愛的傳統值得保留。(作者薩拉·塔迪夫,傳文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0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寄送物品表達關愛,“返鄉者包裹”連起全球菲律賓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