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鋰”取鬧、集體漲價,電車考驗消費者的時候到了
3月份本是銷售淡季,車企-往常都是加大優惠促銷力度,但今年新能源車普漲,出人意料。
據不完全統計,3月以來已經有至少17家新能源車企宣佈調價,涉及車型近50款。下至五菱宏光MINI EV,上至特斯拉Model Y,涵蓋了3萬-30萬以上的主流購車區間,具體漲價幅度從0.3萬元-1.5萬元不等。
特斯拉、比亞迪和小鵬等品牌,甚至已經開始第二輪漲價。特斯拉調價對很多消費者來説是司空見慣的操作,但短短8天時間內,Model 3後驅版漲價4次,Model Y後驅版漲價3次,這個節奏可謂是相當罕見。
理想汽車CEO李想直言:“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還沒漲價的,大部分是漲價幅度還沒有談妥,等待談妥後也普遍會立刻漲價。”足以可見,鋰、鈷、鎳等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是電動車集體漲價的主要原因。
換言之,新能源車後續還會有多輪漲價。漲價是否僅僅與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有關?當漲價成為常態後,消費者還會埋單嗎?
多重因素加持,車企頂不住
眾所周知,動力電池在電動車總成本中佔據着大頭,約佔成本30%-40%左右。近來原材料價格的瘋狂上漲,是汽車產品漲價的重要因素。
汽車產業鏈重要原材料包括氖、鈀、鎳、鋁,受俄烏衝突影響,目前價格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電池碳酸鋰市場均價破50萬元/噸,而在2021年初,碳酸鋰價格僅為5萬元/噸。
這只是冰山一角。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從2021年初就已經悄然開始,只不過漲價幅度還處於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成本上升的大部分壓力還是由電池廠商默默承擔了。當成本壓力超出所能承受範圍,成本壓力自然會轉嫁給汽車廠商。
國軒高科2021年Q3淨利潤約1966萬元,同比下降59.98%;孚能科技Q3歸母淨利潤-1.94億元,Q4單季度歸母淨利潤擴大至-3.8到-6.8億元;欣旺達Q3收入10億元,毛利率已經由上半年的6%下跌至1.3%。連規模化最強的寧德時代,自2021年下半年起已經漲價2輪,每輪漲價1萬元。
而新能源車漲價潮始於3月初,也足見“漲價”行為是車企在多番掙扎後的決策。它們不但要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還要面對補貼退坡疊加新能源積分降價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只能把成本壓力進一步轉嫁給消費者。
產銷兩旺,底線試探
當新能源車市場集體漲價之後,便會引發出另一個問題——消費者願意接受上升的成本,繼續支持新能源車嗎?
相信在宣佈漲價之前,所有汽車廠商都會考慮過這個問題。漲價幅度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產品在終端市場的表現。尤其是在內卷的新能源車市場,上萬元的漲幅直接關乎到產品的競爭力,影響到用户的最終選擇。
所以,新能源車集體漲價也是汽車廠商對消費者的一次“摸底考試”,在接受程度的邊緣瘋狂試探。
“供少於需”的市場現狀給了它們莫大的底氣,如果銷量受影響了,大不了就重新調整價格。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13.4%,高出全球新能源車市場近5%。到了今年2月份,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21.8%,提前達到了國家制定的2025年20%的標準線。
不僅是銷量暴漲,部分新能源車產品的交付週期更是普遍被拉長。像火熱的極氪001,交付週期已經超過半年。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和歐拉等熱門品牌,提車週期也普遍在2個月以上。
鍾叔駕道諮詢過身邊最近剛購買新能源車的朋友,產品漲價似乎不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他們反而對“保險價格上漲、購置税補貼明年取消”更為關心。用車成本、新能源牌照等優勢,已經彌補了漲價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短期內或不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
上游吃飽,下游漲價
與車企的窘困相比,上中游原材料供應商卻吃得飽飽的。
寧德時代2021年淨利潤190億,同比暴增190%,可見中游鋰電池製造環節利潤空間巨大。與此同時,市值破萬億元的寧德時代在股市上也是盆滿缽滿。
原材料供應商贛鋒鋰業,2021年實現營收111.62億元,淨利潤為51.75億元,上游鋰加工企業利潤驚人。
新能源車市場需求旺盛,導致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屬於市場正常調節行為。但也有人囤積居奇,進而引發原材料稀缺導致供需失衡,等待高價時出賣以牟取暴利。這也是一眾汽車廠商紛紛入股上中游供應商,希望通過整合產業鏈來降低自身的供應鏈風險的主要原因。
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更應該加強對新能源產業鏈的宏觀調控,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讓市場迴歸理性。
鍾述
新能源車市場近些年飛速發展,實現由政策主導過渡到市場主導,產品的革新和優勢自然是功不可沒。與此同時,大量資本的湧入,已經讓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不成正比。再疊加如今的產品集體漲價,讓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再度蒙上一層陰影。
車企方面,自然要鞏固上游供應鏈的開發,強化抗風險能力;有關部門更要着手整頓相關擊囤積居奇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也許,只有消除泡沫,適度降温,迴歸理性,才能讓新能源汽車行業得到健康可持續地發展,讓消費者買到物有所值的產品。
新能源車漲價,你覺得銷量看漲還是看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