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東行浙江湖州感受千年古城復興展新顏,西至新疆阿勒泰體驗冬捕別樣民俗,北赴黑龍江大興安嶺傾聽年輕線路工的堅守心聲,南下廣東廣州揭秘高鐵消毒作業流程……1月17日起,光明日報記者編輯組成的“新春走基層”報道組深入基層現場,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一個個温潤鮮活的故事,記錄下這個時代的芳華綻放和夢想生長,展現了一幅蓬勃向上、絢麗多彩的春之畫卷。
深入基層
聆聽奮鬥者的足音
在現場,心懷感動;在基層,心繫羣眾。採訪中,那些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温馨動人的點點滴滴、人們臉上的幸福笑容,感染、打動着每一位記者。
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極寒天氣裏,記者張士英來到中國鐵路網的最北端——黑龍江盤古站,走訪了年輕的線路工王洪恩和他的7名工友。為他們的執着堅守和不懈奮鬥而感動,她説:“採訪中最大的感觸是,越是邊遠地區,越是平凡崗位,越需要年輕人注入新鮮血液,接續堅守。”
記者李建斌已連續10多年參與“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今年他採寫的報道《致富智囊室 豐收設計屋》,講述了山西農民杜德建40年來自辦家庭圖書館的故事。有讀者點評:“一件小事堅持一輩子,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普通人默默堅持,盡其所能發光發熱照亮他人的事蹟值得被髮掘和傳揚。”“每一次採訪都是一次再教育,從採訪對象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力量,鞭策着我用更飽滿的熱情把這些感人的故事寫出來。”李建斌感慨。
每一個看起來平凡的人,都有着獨一無二的故事。在老合肥最“聚”煙火氣的四灣菜市,90後記者丁一鳴和醃臘店老闆促膝長談,感受平凡人身上的“中國力量”,見證着這些城鎮“微細胞”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常河多年來行走在安徽的田間地頭,在脱貧攻堅中採擷鮮活素材,在鄉村振興中發現新希望。臨近春節,他趕赴安徽省大圩鎮沈福村,採訪報道了當地“古井分紅”的情況。在他看來,“在現場,才能讓發現更獨特、視角更新穎、文字更生動;在基層,才能接觸到鮮活的人和事,才能讓新聞靈動、温潤”。
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走到現場、沉到基層,用腳步去追尋、用心靈去思考、用真情去融入,才能挖掘出鮮活感人的故事,捕捉到沾泥土、帶露珠的感動,書寫出浸潤着老百姓真情實感的人間煙火。
聚焦熱點
觸摸時代的脈動
隨着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奧運的氛圍愈加濃郁。除了賽事籌備和場館建設,冬奧也帶給基層羣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河北蔚縣,剪紙藝人高佃亮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志願者,自2013年開始進行以冬奧為主題的剪紙藝術創作,與奧運淵源頗深。記者陳元秋據此採寫報道《剪紙藝人的冬奧情緣》,小小剪紙串聯起高佃亮與奧運的特殊緣分,也昭示着當地因為冬奧發生的變化。對高佃亮而言,冬奧既是一種機遇,更寄託了一份濃烈熾熱的情感。“時代的激情在普通人身上不斷湧現,他們正以各自方式用最誠摯的心為大時代添彩。”陳元秋深有感觸地説。
義務教育“雙減負”政策實施後,孩子們迎來了第一個假期。他們心中的“理想假期”什麼樣?適逢冬奧,二者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家長、學校、教培角色能否真正迴歸本位?今年寒假就是塊‘試金石’。”對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雙減負”政策,記者周世祥有着自己的理解與思考。春節前夕,他來到“北京中小學生模擬冬奧會”現場,看着孩子們在冰天雪地揮灑熱情,探索實現運動精神與“五育並舉”目標相結合的更多可能。記者靳曉燕則走進北京五年級學生於點家裏,透過一張手寫的假期日程計劃表,讓一個沉迷讀書的“小書痴”形象躍然紙上。
這個寒假,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廣闊天地探索未知世界,盡情享受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雙減負”政策落地後的成效顯而易見。
利用“新春走基層”的契機,光明日報推出專欄《新春走基層·今年寒假孩子們這樣過》,記者用筆和鏡頭真實記錄下這個不同以往的寒假,生動呈現“雙減負”政策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本報記者 張青 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