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張 卉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派記者 嶽林煒】日本本州東岸近海16日夜間接連發生6.0級、7.4級、5.6級地震,福島、東京多地停電,宮城、福島一度發出海嘯警報。日本共同社17日晚更新傷亡數字稱,本次地震共造成3人死亡,超180人受傷。當地華人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生活雖然尚未受到太大影響,但他們對福島核電站的安全情況表示擔憂。
福島華僑華人總會副會長兼事務局長、日本華婦聯東北分會(日本東北華婦聯)會長王伶1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次地震震感強烈、持續時間長,和11年前的“3·11東日本大地震特別像”,“特別害怕”。在東京都荒川區經營中餐館的林先生也對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感受,稱這是“3·11”地震以來,為數不多的震感強烈的一次地震。不過17日,他所在的商區已經恢復平靜,人流和以往並沒有太大變化。
王伶對記者表示,今年是“3·11”大地震發生的第11年,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沒有舉辦大規模紀念活動,生活似乎正在迴歸正常,此次地震讓人“一下子又回到‘3·11’的噩夢裏”。王伶説,好在這次沒有引發劇烈海嘯,傷亡情況沒有“3·11”嚴重。當地華人有出現店鋪受損的情況,但人身都是安全的。
王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每次福島發生地震,她總能在第一時間收到中國駐新潟總領館(轄區包括福島縣、宮城縣等)的電話,詢問是否安全,是否需要幫助等,每到這時,她都感到“好親切”!
與“3·11”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並未引發大規模劇烈海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長勝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説,地震是否引發海嘯的影響因素很多,除了地震的大小及其引起海牀破裂的位移量外,還包括海嘯侵入的海灣形狀、地震震源類型以及破裂方式等。
蔣長勝分析認為,儘管此次地震和“3·11”大地震均屬於易激發海嘯的逆衝型地震、海嘯侵入地區地理因素類似,但前者的破裂規模遠遠小於後者、震源深度相對較深,激發海嘯的實際能力遠不及前者。此外,從災害角度,基於規模大小等因素,此次地震的震動本身以及引發的海嘯,對我國基本無影響。
日本政府此前決定2023年4月將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至海洋,此次大地震是否會影響“排海”進程?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渤海研究院院長張晏瑲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此次大地震非但不會影響排海進度,甚至有可能加快步伐。因為日方已經動工修建用於排海的水下管道,一旦完工,並且自認為“安全無憂”,則可能隨時排放。而且,考慮到地震可能會引起管道破裂、儲水槽損壞等情況,日本更有可能加速行動。
“我們呼籲日方公開信息,”張晏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次大地震之後,要求日方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相關專家赴日調研,對比地震前後的核污染數據。此外,還希望調研日本水下管道的修建速度,以便判斷日本是否會提前排海”。
日本此次地震是否會對我國沿岸造成影響?張晏瑲分析認為,會有洋流影響,但是洋流的週期不會那麼快。他進一步解釋説,洋流流經的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一些太平洋島國以及菲律賓等國都會受到影響。他説,這些核污染水也會流經台灣島和釣魚島,最後會經過沖繩,回到日本。
張晏瑲認為,本次日本大地震以及海嘯本身並不會對我國周邊海域產生太大影響。而福島核污染水一旦排海,將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多個國家造成巨大影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外交部和駐日使領館將繼續密切關注地震災情和餘震情況,及時向在日中國公民提供必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