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15日電 反人性,將抗疫問題金錢化——美國淪為“最大抗疫失敗國”探源之二
新華社記者 許緣 高攀
新冠疫情之下,美國淪為“最大抗疫失敗國”,一個重要原因是相比民眾生命健康,美國政府更看重經濟數據,“保經濟”重於“保人命”,大把“撒錢”刺激經濟,在抗疫上卻一塌糊塗,導致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數不斷快速增長,雙雙長期高居“世界第一”。
儘管美國的經濟刺激措施使得股市屢創新高,經濟數據有所好轉,但也導致通貨膨脹嚴重,底層民眾生活更加艱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更帶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阻礙其他國家疫後經濟復甦。
“保經濟”重於“保人命”
美國暴發疫情以來,美政府一度故意淡化疫情嚴重程度,還數次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前匆忙放鬆防疫限制。“鼓勵經濟社會重啓,竭力對新一波疫情輕描淡寫”,“不再把焦點放在疫情上”……這是美國媒體梳理的美國疫情多次反彈且確診病例連創新高背後的原因。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病理學家海梅·斯洛特-阿茜説,美國政府本有機會在減緩病毒蔓延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包括引導人們摒棄文化偏見,採取有效做法遏制病毒傳播並避免併發症等,但美國政府選擇了更加重視重啓經濟。
近期美國新冠確診病例數的增長勢頭剛有所放緩,紐約州等地官員就宣佈解除“口罩令”等防疫措施。此舉引發美國疫情恐將反彈的擔憂。埃默裏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喬迪·格斯特指出,目前美國平均每天仍有超過2000人死於新冠肺炎,“還沒有到能和病毒共存的時候”。
“保經濟”還是“保人命”,這一問題反覆拷問着美國政府。然而從美國政客在互聯網上歡呼經濟指標創新高,到各地醫院人滿為患,大量醫護人員因過勞辭職,美國當政者的選擇不言自明。
富人獲益窮人受害
美國政府大力刺激經濟,儘管經濟表現看上去還“不錯”,但這僅僅有利於一小撮富有階層。廣大中低收入階層不僅很難分一杯羹,還成為經濟刺激措施副作用的最大受害者。
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政府多次出台大規模經濟紓困計劃。直接向美國家庭發放現金支票的舉措看似一視同仁,但實際上未能有針對性地幫助脆弱羣體。小企業員工“薪水保護計劃”的資金被一些不具申領資格的大企業“截胡”,大企業的錢包越來越鼓,不少小企業因沒能獲得“救命錢”而倒閉。
美聯儲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推高了資產價格並降低了借貸成本,助推股市上揚,富裕階層賺得盆滿缽滿。從2020年3月到2021年1月,600多名美國億萬富翁的財富總額從約2.947萬億美元增加到4.085萬億美元,增幅達38.6%。
然而寬鬆貨幣政策帶來嚴重通脹,今年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7.5%,創1982年2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通脹剝奪中低收入人羣的實際工作收入,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美國政府抗疫失敗,承擔代價的同樣是中低收入階層。在高昂的醫療成本面前,富裕階層有條件採取更好防護措施,即使感染也能優先得到救治。低收入階層則因支付不起醫藥費而得不到及時治療,加劇病毒傳播。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掌握更多社會資源、擁有更多財富的白人的新冠感染率,遠低於非洲裔、拉美裔等族裔。
負面效應累及全球
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美國掌握全球貨幣霸權。美國遇到經濟危機慣於以超寬鬆貨幣政策應對,通過將政策調整成本轉嫁給世界其他經濟體,實現“美國花錢,世界買單”。此次遭遇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衝擊,美國仍是選擇這一路徑。
隨着美國經濟持續復甦並面臨通脹壓力,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3月啓動疫情暴發以來的首次加息。如果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政策,這將引發美元升值並降低全球流動性。新興市場發展中經濟體將不得不面臨更高的償債成本,流向這些經濟體的資金也將減少,從而影響其經濟復甦和償債能力,不利於全球穩定復甦。
俄羅斯菲納姆公司宏觀經濟分析部主任奧莉加·別列尼卡婭指出:“如果美聯儲出人意料地過度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暴跌,世界經濟的‘薄弱環節’發生違約和出現衰退。”她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導火索正是美聯儲開啓急劇緊縮的週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同樣在今年1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中,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列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之一。IMF指出,由於很多經濟部門仍存在較大的金融脆弱性,在缺乏清晰政策溝通的情況下,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影響金融穩定。
編輯: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