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美國開出了一劑“藥方”——向這屆中國年輕人學習

在討論“該如何再次使美國變得團結”時,約翰·格里昂為美國開出了“藥方”——向這屆中國新生代學習。

“9·11”事件20週年紀念日剛剛過去,在最近幾天,“團結”(unity)一詞顯然成了美國的“熱詞”。不只因拜登在10日的全國講話中呼籲“全國團結”,也不僅僅是由於美媒此後熱議“美國走向分裂”,在新冠疫情防控、擁槍、墮胎權利等問題面前,美國人在“9·11”剛剛發生時凝聚起來的團結精神,早已走向“分崩離析”。

在討論“該如何再次使美國變得團結”時,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專欄作者約翰·格里昂(John Ghlionn)的意見顯得別具一格,他為美國開出了“藥方”——向這屆中國新生代學習。

他為美國開出了一劑“藥方”——向這屆中國年輕人學習

截圖自《新聞週刊》刊登的格里昂文章

“美國的‘Y世代’和‘Z世代’(二者指約在1980年至2010年出生的美國人)名聲不太好。他們通常被認為很‘自戀’,而且遇事會首先在乎自己的感受。”格里昂認為,與之相對的,是來自中國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是中國政府的堅定捍衞者,並且比十年前更勇於發聲。”

他認為,中國的新生代“不再走上街頭對外國機構和企業傾瀉憤怒。”作者援引了香港《南華早報》此前一篇報道中的説法,將這些中國新生代稱為“N世代”。其中,“N”代表着英語單詞“nationalism”,意為“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

“許多人可能聽到‘國家主義’就覺得這是一個負面的詞,甚至有人把它稱為‘意識形態的毒藥’,”格里昂説道,“但這種詮釋顯然是不公平的”。

“國家主義包含對祖國本身、以及祖國取得成就的認同。顧名思義,國家主義是對一個國家的忠誠和奉獻。”他進一步闡釋稱,“這裏所談論的概念更貼近於‘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而不是‘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前者是具有包容性的,促進對他人的寬容並尊重個人權利,值得鼓勵;而後者則融入了種族概念,無論在哪都會被強烈譴責。”

在對自己的主張進行了闡釋後,格里昂便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促使中國‘N世代’國家主義的崛起?”他援引了丹佛大學政治學者趙穗生的話説。“中國新生代所看到的是中國的高鐵、公路和城市化的步伐,他們認為其他國家沒能力如此進行建設。”趙穗生説,“他們對此感到自豪是很自然的”。

隨後,作者話鋒一轉,開始分析美國社會的“病情”併為之“開藥方”。

“隨着美國變得更加分裂,中國變得更加團結,我們有理由為此感到擔憂。”作者贊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專欄作者古斯塔沃·德拉加薩斯(Gustavo de las Casas)的觀點,即“國家主義最純粹的形式只不過是一種與‘非直系親屬和朋友’的羣體之間所形成的‘團結感’(sense of unity)。”

文章稱,在美國所處的“充滿抗議和種族批判理論”的時代,這不正是美國所需要的嗎?“當下美國各地的仇恨犯罪和槍擊事件也屢見不鮮,在此情況下,許多人根本不關心法律或他人的權利。但國家主義能夠激勵公民更加尊禮守法,並是大傢俱有更強的法治意識。”

“儘管‘國家主義’一詞名聲不太好,但是,它始終與大多數美國人較為看重的事密切相關:經濟繁榮、政治和社會的團結。”

因此,作者認為在“國家主義”方面,美國應該向中國學習。“一個更團結的美國會比現在強大,而且,為了與中國競爭,美國最為需要的就是實力和團結。”

值得一提的是,格里昂呼籲美國社會“要學會團結”的觀點與美國總統拜登的呼籲“不謀而合”。

在因新冠疫情防控、擁槍、墮胎權利等問題造成的政治分歧卻日益撕裂之際,美國於兩天前迎來了“9·11”事件20週年紀念日。拜登在紀念日前夕發表視頻講話稱,“針對美國穆斯林的恐懼、憤怒、怨恨和暴力”扭曲了美國的團結。他説道,“團結”在‘9·11事件’後美國最脆弱的一段時間內提供了最強的力量(greatest strength),這點不能忘記。”

拜登的高聲呼籲恰恰難以掩飾美國社會走向“分裂”的現實。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9月10日發表的一項民調顯示,“9·11事件”發生後,高達72%的美國民眾認為國家正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而持反對意見的人只有11%。但是,如今這些數字幾乎完全相反——只有29%的人認為美國處在正確的軌道上,而63%的人則認為國家位於錯誤的軌道上。

“曾經的‘9·11’事件使美國變得團結。然而20年後,美國卻繼續走向分裂。”NBC略顯無奈地説道。

他為美國開出了一劑“藥方”——向這屆中國年輕人學習

NBC報道截圖

他為美國開出了一劑“藥方”——向這屆中國年輕人學習

來源:觀察者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1 字。

轉載請註明: 他為美國開出了一劑“藥方”——向這屆中國年輕人學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