麪包店櫥窗裏擺放着各種麪包糕點。 魯毅 攝
中新網長沙12月1日電 題:德國夫婦中國助殘二十年:我們是愛心傳播者更是見證者
中新網記者 魯毅 徐志雄
“藍色的、紅色的、藍色的、黃色的……”聽到5歲多的自閉症患兒第一次開口並且準確辨認顏色那一刻,金髮碧眼的康復訓練老師Doro Du激動萬分。但她很快屏住了呼吸,生怕打斷孩子的思緒。
位於長沙市湘春巷的吧赫西點麪包店。 魯毅 攝
“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是我們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也是支持我們從德國來到這裏助殘20年的動力。”Doro Du説。
走進湖南長沙中山亭附近的長沙市開福區愛希會殘疾兒童服務中心,剛上完康復訓練課的Doro很是激動:“通過不斷的康復訓練,幫助聾啞兒童從什麼都不會到學會説話,或者啓發自閉症患兒領悟一個新的知識,真是非常有意義。”
Doro和丈夫Uwe Brutzer是地道的德國人,但他們更喜歡別人稱呼他們的中文名字:杜雪慧、吳正榮。他們原本在家鄉斯圖加特有着穩定的工作,她是小學老師,丈夫是製藥廠的化學工程師。2002年,瞭解到當時中國還有困難家庭的聾兒因為錯過康復期喪失了説話能力,二人便辭去工作,跟隨一個慈善項目來到長沙,與湖南省殘聯及相關機構合作,幫助7歲以下的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2020年,吳正榮和員工一起慶祝50歲生日。 受訪者供圖
最初,吳正榮夫婦主要的工作是聯繫資助對象和幫助康復訓練。湖南各地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中心都留下了他們的愛心足跡。課堂上,他們不斷嘗試各種方式刺激聾兒的聽覺神經,不僅手把手教他們感受聲帶的震動、學習看圖説話,為了拉近距離,他們還常常半蹲着上完整堂課。
二十年來,這對夫婦累計幫助了近500名聽力障礙兒童。經過有效訓練,受助孩子大多數可以開口説話,不少人能像正常人一樣交流,有的還已成家立業。
隨着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殘疾人事業也不斷髮展。特別是《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實施,聾啞兒童們得到培訓和教育的機會已大大增多。
作為中國殘疾人事業的見證者、參與者,吳正榮夫婦感觸頗深:“越來越多聽障人士及時得到了訓練和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愛心人士開始關注和幫助他們。”
但聽障人士要真正融入社會,會説話還遠遠不夠。“他們應該掌握至少一門技術,這樣才可以比較容易找到工作,或者靠自己的手藝掙錢。這樣,他們對生活才會更有信心。”吳正榮説。
從2011年開始,吳正榮夫婦分工合作,杜雪慧繼續負責語言康復訓練,吳正榮則開了一家名為“吧赫西點”的麪包店,專門招收聽障學徒和員工。“聾啞人雖然耳不能聽,但手很靈巧,做麪包糕點正好可以讓他們的這些優點得到發揮。”
如今,這家“無聲”麪包店除了吳正榮和一名櫃枱員工,其餘都是聽障人士。“從我們這個店走出去的聽障學徒已有20多人,他們多數繼續從事麪包師職業。”
“吧赫西點”坐落在長沙不起眼的“湘春巷”裏,就是因為幫助殘疾人,這家店廣為人知。“許多長沙市民特意來這裏買麪包,有時候還有外地遊客光顧。大家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助殘障人士。”吳正榮説,這讓他們很感動,“我們從沒做過廣告,但熱心的長沙人支持着我們的麪包店走過了十年。”
在中國助殘的二十年裏,從幫助聾啞人打破世界的“沉默”,到幫助聾啞人學習一技之長,再到將愛心援助的範圍延展至智力障礙、自閉症患者,吳正榮夫婦始終堅守來到中國的初心。同時,他們也在助殘工作中收穫許多温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而今,殘障人士無論是享受教育還是就業,都有了比較好的保障。未來,相信中國殘障人士會享受更多的愛、希望和機會。”杜雪慧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