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絲路牽五洲
近年來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保持貨運快速發展態勢,起降貨機絡繹不絕。本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1997年8月29日1版
東郊燕莊機場候機樓記者供圖
鄭州機場T2航站樓鳥瞰圖本報資料圖片
1958年12月,東郊機場開闢了鄭州第一條地方航線——鄭州至南陽航線。不過當時的飛機票特別貴,一張機票動輒一兩百元錢,而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十幾元。而且,並不是有錢就能坐飛機,乘坐民用飛機得是縣處級以上的幹部,還得單位開證明。
此後,東郊機場陸續開闢了經停航線6條,始發航線1條,直通北京、上海、西安、長沙、廣州等城市。
這個機場除了客運和貨運業務外,還為河南農業和抗洪救災發揮了重要作用。1963年,鄭州郊區第一次用飛機噴灑農藥防治蟲害。1975年8月,駐馬店、許昌、南陽等地遭受特大暴雨災害,鄭州民航先後從鄭州機場調集21架飛機參加救災工作,順利完成救災搶險任務。
機場是城市的門户,折射出一個地區發展的水平與活力。
《河南民航志》上有這樣的記載:1956年,鄭州機場改為軍民合用,當年旅客吞吐量12人,貨郵發運量793公斤。
今年1月至6月中旬,鄭州機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1045.92萬人次,累計完成貨郵吞吐量32萬噸,客貨運繼續保持中部地區雙第一。
65年來,鄭州機場幾度飛躍,成為河南的特殊記憶,不僅推動了產業發展,更影響着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其中就有鄭州市民李景林一家三代。
鄭州機場的光榮起點,要從前身“東郊機場”説起。東郊機場位於如今的鄭東新區CBD。在上世紀50年代,這裏距離市中心6公里,到處是連綿起伏的沙丘,人們習慣稱之為東郊機場或者燕莊機場。
“當時大家眼中,飛機是稀罕物。”78歲的市民李景林,50年前因為工作需要經常來往於鄭州與成都,“蜀道之難”讓他的旅途非常辛苦,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想過坐飛機。“坐飛機,在當年離普通人太遠。”李景林感嘆道。的確如此,燕莊機場啓用第一年,旅客吞吐量只有12人,可見在當時,飛機的民用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流通需求逐漸旺盛,燕莊機場的航線開始增多,業務也繁忙起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燕莊機場的條件已經無法滿足客貨運需求。河南省政府開始籌建鄭州民用航空機場,並在1993年開工建設。當時的省委省政府把鄭州機場稱為“一號工程”,“河南人民紮緊褲腰帶也要建一個國際機場。”
當時,李景林的女兒李玉霞是一名出租車司機,經常載着乘客穿梭於市區與機場之間。“燕莊機場不氣派,經常聽乘客嫌棄咱河南土氣。”李玉霞説,後來她從《河南日報》上得知要建新機場的消息,覺得特別提勁兒,“就盼着新機場早日落成,帶着咱河南人‘飛天’,我們拉活兒也有底氣了。”
1997年,在萬眾矚目之中,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建成通航,河南民航業迎來了階段性輝煌。位於國家版圖中部的鄭州機場,承接東西、貫通南北,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幹線機場及空中交通樞紐。機場肩負了拓展航空運輸市場、增加區域交流的職能,同時還帶動了周邊高速公路快速發展,吸引了更加多樣的產業……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又倒逼機場再次擴容。
2007年年底鄭州機場改擴建工程竣工後,年旅客保障能力達到1200萬人次,貨郵保障能力35萬噸,不僅成為“河南窗口”,也成了閃亮的“金質名片”。同年,省政府出台《鄭州國際航空樞紐暨港區建設規劃綱要》,“民航優先”成為我省宏大而縝密的發展理念和規劃。2011年12月26日,鄭州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正式跨入“千萬級”大型機場行列。
2013年,鄭州機場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國務院批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務院批覆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鄭州機場乘勢“奮飛”。
鄭州機場航線網絡和通關環境不斷優化。截至目前,開通全貨機航線51條(國際地區41條),通航城市63個(國際地區46個);開通客運航線194條(國際地區27條),通航城市130個(國際地區24個),基本形成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2020年,成功申報全國唯一的航空電子貨運試點,推廣電子運單應用,為全國航空物流互聯互通提供了“鄭州方案”。
李景林的孫子李亮,作為一名新時代的90後創客,自己的事業也伴隨着機場“奮飛”,把中東原產地的精油“買進來”,把咱河南的紡織品“賣出去”。“看咱的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密,通關時間越來越短,我的跨境電商生意也一定會越做越好。”李亮説。
鄭州機場的發展和騰飛,是城市發展的一個註腳,見證並參與了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鄭州已建成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智能終端產業基地,同時現代航空都市框架基本形成。
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國際化的河南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1958年12月,東郊機場開闢了鄭州第一條地方航線——鄭州至南陽航線。不過當時的飛機票特別貴,一張機票動輒一兩百元錢,而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十幾元。而且,並不是有錢就能坐飛機,乘坐民用飛機得是縣處級以上的幹部,還得單位開證明。
此後,東郊機場陸續開闢了經停航線6條,始發航線1條,直通北京、上海、西安、長沙、廣州等城市。
這個機場除了客運和貨運業務外,還為河南農業和抗洪救災發揮了重要作用。1963年,鄭州郊區第一次用飛機噴灑農藥防治蟲害。1975年8月,駐馬店、許昌、南陽等地遭受特大暴雨災害,鄭州民航先後從鄭州機場調集21架飛機參加救災工作,順利完成救災搶險任務。
機場是城市的門户,折射出一個地區發展的水平與活力。
《河南民航志》上有這樣的記載:1956年,鄭州機場改為軍民合用,當年旅客吞吐量12人,貨郵發運量793公斤。
今年1月至6月中旬,鄭州機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1045.92萬人次,累計完成貨郵吞吐量32萬噸,客貨運繼續保持中部地區雙第一。
65年來,鄭州機場幾度飛躍,成為河南的特殊記憶,不僅推動了產業發展,更影響着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其中就有鄭州市民李景林一家三代。
鄭州機場的光榮起點,要從前身“東郊機場”説起。東郊機場位於如今的鄭東新區CBD。在上世紀50年代,這裏距離市中心6公里,到處是連綿起伏的沙丘,人們習慣稱之為東郊機場或者燕莊機場。
“當時大家眼中,飛機是稀罕物。”78歲的市民李景林,50年前因為工作需要經常來往於鄭州與成都,“蜀道之難”讓他的旅途非常辛苦,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想過坐飛機。“坐飛機,在當年離普通人太遠。”李景林感嘆道。的確如此,燕莊機場啓用第一年,旅客吞吐量只有12人,可見在當時,飛機的民用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流通需求逐漸旺盛,燕莊機場的航線開始增多,業務也繁忙起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燕莊機場的條件已經無法滿足客貨運需求。河南省政府開始籌建鄭州民用航空機場,並在1993年開工建設。當時的省委省政府把鄭州機場稱為“一號工程”,“河南人民紮緊褲腰帶也要建一個國際機場。”
當時,李景林的女兒李玉霞是一名出租車司機,經常載着乘客穿梭於市區與機場之間。“燕莊機場不氣派,經常聽乘客嫌棄咱河南土氣。”李玉霞説,後來她從《河南日報》上得知要建新機場的消息,覺得特別提勁兒,“就盼着新機場早日落成,帶着咱河南人‘飛天’,我們拉活兒也有底氣了。”
1997年,在萬眾矚目之中,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建成通航,河南民航業迎來了階段性輝煌。位於國家版圖中部的鄭州機場,承接東西、貫通南北,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幹線機場及空中交通樞紐。機場肩負了拓展航空運輸市場、增加區域交流的職能,同時還帶動了周邊高速公路快速發展,吸引了更加多樣的產業……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又倒逼機場再次擴容。
2007年年底鄭州機場改擴建工程竣工後,年旅客保障能力達到1200萬人次,貨郵保障能力35萬噸,不僅成為“河南窗口”,也成了閃亮的“金質名片”。同年,省政府出台《鄭州國際航空樞紐暨港區建設規劃綱要》,“民航優先”成為我省宏大而縝密的發展理念和規劃。2011年12月26日,鄭州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正式跨入“千萬級”大型機場行列。
2013年,鄭州機場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國務院批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務院批覆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鄭州機場乘勢“奮飛”。
鄭州機場航線網絡和通關環境不斷優化。截至目前,開通全貨機航線51條(國際地區41條),通航城市63個(國際地區46個);開通客運航線194條(國際地區27條),通航城市130個(國際地區24個),基本形成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2020年,成功申報全國唯一的航空電子貨運試點,推廣電子運單應用,為全國航空物流互聯互通提供了“鄭州方案”。
李景林的孫子李亮,作為一名新時代的90後創客,自己的事業也伴隨着機場“奮飛”,把中東原產地的精油“買進來”,把咱河南的紡織品“賣出去”。“看咱的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密,通關時間越來越短,我的跨境電商生意也一定會越做越好。”李亮説。
鄭州機場的發展和騰飛,是城市發展的一個註腳,見證並參與了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鄭州已建成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智能終端產業基地,同時現代航空都市框架基本形成。
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加國際化的河南已展現在世人面前。(河南日報記者 逯彥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