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本身不是罪過,問題出在人身上。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現在腳上穿的鞋子,是多少錢的?
穿鞋是一件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了,除了我們在買鞋時可能會注意到鞋子的價格,平時基本不會太在意自己的鞋子值不值錢。
但在有些情況下,一雙鞋子的價格,可能會引發不小的“地震”。
一雙200元的耐克鞋,讓貧困生失去了助學金
這幾天刷手機,看到大家都在討論什麼“貧困生”、“助學金”以及“200塊的耐克鞋”。話題之熱,絲毫不弱於“凡爾賽文學”。
後來仔細看了一會兒,總算搞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事情很簡單,就是一個享受國家助學金的貧困生,在雙十一期間花了200多買了一雙打折的耐克運動鞋。然後這件事被同學舉報到了學校,於是這個貧困生的助學金申請被駁回了。
我翻了很久,已經找不到了原帖了。只有一羣人在討論這件事。
觀點無非就兩種,一種支持,一種反對。而且似乎各説各有理。
支持的認為,既然助學金到了自己手裏,怎麼花就是自己的事,別人沒必要指責,而且比起動輒數千上萬的AJ,一雙200多打折的耐克真不算貴。真沒必要上綱上線;
反對的聲音也十分有力,有人説自己工作了月入7k買雙打折的耐克還會肉疼,對於沒有收入、還是貧困生的學生來説,花200多買雙鞋子就是高消費。“他還是不缺錢。助學金應該給那些真正缺錢的人。”
光看到這,似乎雙方説的都有理,而且反對的一方似乎更有説服力。
不過後面的情況就有些值得玩味了。有同校的網友補充了兩點細節:
第一,這個男生是剛剛申請了助學金,剛審批通過,錢還沒下來;第二,這個男生買鞋子用的錢是自己平時省吃儉用打工賺來的。
換句話説,他用的是自己打工賺的錢,來買的這雙鞋子。花的不是助學金。不過這也依然沒有影響大家的討論。
大家很快開始討論起“領助學金的貧困生用自己打工的錢買耐克是不是合適”的話題。
這件事究竟誰對誰錯,我也不知道
這件事到這裏到底怎麼算,我心裏也沒個答案。我也想真有人能告訴我一個客觀的答案。他買這雙鞋到底合理不合理。
其實類似的事情很早之前也發生過,早在4年前我就見過一篇類似的帖子。當時的記錄者是當事人的同學。
當時他的同學是申請了助學金的貧困生,也確實是真的貧困。吃喝都挺費力的那種。平時節衣縮食,勤工儉學。
大二那年過生日,他收到了母親寄來的快遞,是給他的生日禮物。打開之後裏面是一雙價值四五百塊的耐克籃球鞋。這是母親省吃儉用好幾個月,買的打折鞋子。作為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可當他開心地穿着新鞋去打球時,被人舉報了,於是助學金也被取消了。
這兩件事放到一起,我不知道該説什麼了,只是有點兒心酸。
“貧困”其實是無止境的
在我們的認知裏,“助學金”是要發給那些生活真正貧困,真正有需要的學生們,用來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申請時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家庭經濟困難”。
可問題是,什麼樣才算貧困?
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生活在山區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人算不算?肯定算。但這種情況在日常的大學生活中能看到嗎?幾乎不可能。
大家之所以爭執的這麼起勁,主要矛盾就是每個人對“貧窮”的定義不同。
就像有人的覺得200元的鞋子相當便宜了,而在有些人眼裏,就已經是很不錯的選擇了。所以你讓這兩種人來判斷這件事,答案自然也會不同。
貧困都是相對的。它沒有具體的定義。如果貧困生的界定需要符合所有人的定義,那麼這件事本身就是個笑話。
想起我一個大學同學,她住在隔壁寢室,是個標準的貧困生。平時也是省吃儉用,勤工儉學。大三那年生日,自己用打工的錢斥巨資300多,買了一套卡姿蘭。
為啥選卡姿蘭呢,因為她覺得能上電視的都是不錯的。不過這套化妝品就一直放在她的書桌上,從來沒用過。我們問她為啥不用,她有些害羞,“怕被別人説。”
現在想來,和這個耐克同學比,我這這同學還算幸運,至少沒被舉報。但我們能因此就斥責她嗎?顯然也不合理。
即便是拿着助學金的貧困生,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吃糠野菜,穿着十幾塊的衣服,然後非得低人一等?
所以單就這件事來説,我覺得這個同學確實有些無辜。
但助學金的意義,不在於提高生活品質
不過,我們也明白,如果一個人貧困到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了。明明幾十塊錢鞋子就能滿足,卻非得要花200多買一雙耐克。顯然也不合理。
這時候他需要滿足就不止是生理需求,還有心理需求。
而助學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吃飽飯,讀好書,能夠吃飽穿暖的生活下去,顯然不是用來提升生活質量的。
錦鯉媽咪碎碎念
總之這件事見仁見智,我也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冤,不過給我的啓示倒是很簡單,我希望大部分寶媽也都能懂。
至少我們做父母的,現在就需要好好地努力奮鬥。當孩子上大學的時候不要讓他辛苦到去申請助學金,更不要因此成為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