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路蜿蜒,一列列火車的轟鳴聲迴盪在山谷與隧道間,太焦鐵路12號隧道出口,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月山工務段防洪點看守工焦積紅高舉攏起的黃色信號旗向火車司機示意安全。面前是大山,背後是懸崖,每年汛期守山護路,焦積紅和同事們用責任,確保晉煤外運咽喉要道的運輸安全。
1990年,焦積紅從部隊退役,成為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月山工務段的一名橋隧工,負責搜山掃石、汛期危石看守等工作,巡山、捅山、縫山……與大山為伴30年,預防危石掉落在鐵路線等安全類事故10多起,成為同事和村民口中的“守山哥”。
“汛期崖壁危石變化多端,一定要確保安全”
7月是太行山氣温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雷暴強對流天氣活動頻繁,太行山石灰岩結構的山體易發生邊坡溜坍、危石墜落,嚴重危及太焦鐵路的運輸安全。
每年汛期,焦積紅都工作在太焦鐵路k354+600到K355+344間的看守點,這裏山體風化嚴重,彎道多、隧道多,是太焦鐵路線上的Ⅰ級防洪點。
看守點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責任重大。太行山上懸崖壁風化的石灰岩被雨水沖刷後失去支撐,隨時都可能掉到鐵路上,無論石頭大小,砸到鋼軌還是砸中火車,後果都不堪設想。
近百米高的懸崖有山體裂縫,汛期遇上大雨,極易發生險情,這是焦積紅最擔心的事。為了防止危石墜落,他每天早上都要把眼前900多米範圍的山體認真看一遍,看看山體有沒有變化,以便提前預防。
“汛期崖壁危石變化多端,一定要確保安全。”焦積紅在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捅山、看山30年,懸崖的危石結構每年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的責任。
對危石“火眼金睛、敲擊聽診”是他的絕活
一列火車從焦積紅的看守房不遠處的大山隧道鑽出,在彎曲的鐵道行駛不到200米後,便又鑽進另一座大山的隧道。
焦積紅站在看守房前,目送火車安全遠去,轉身背上鐵鍬,挎上防護用品揹包,拿起掛在胸前的望遠鏡觀察起眼前呈90度的峭壁,沿着固定巡山線路開始排查危石。
今年53歲的焦積紅與懸崖上的危石打了30年的交道,對危石“火眼金睛、敲擊聽診”是他的絕活。敲,用小鋼釺敲擊岩石,通過聲音判斷情況,如果聽到空曠的聲音,那麼這塊石頭肯定有問題;看,看岩石是不是離開母體;撬,用小撬棍撬動岩石,觀察鬆動情況及範圍,確定整治方法。
整治懸崖危石隱患,焦積紅總結出了“支、頂、箍、取”四種方法。“有的石頭在山下看着離縫了很嚇人,其實下面還有很大一部分和山體連在一起,這樣的儘管放心。有的看着正常,近距離一敲一看一撬,危石就呈現在眼前。”焦積紅詳細地介紹着他的“看山經”。
攀巖在700米高的懸崖上處置危石,就像蜘蛛人一樣。焦積紅腰間繫有一條保險繩,拿着小鋼釺敲擊岩石,崖壁上作業擺動幅度大,條件艱苦。他的身下,一條細窄的鐵路彷彿把懸崖劈開了斷層,漳河水湍急似箭。
從20世紀90年代徒步飛檐走壁捅山,到如今在懸崖鋪上布魯克網,防危石墜落的措施不斷升級。現在如果有鬆動的石頭脱落,只要不是整個山體垮塌,布魯克網就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如果有活石脱落在網內,焦積紅只需爬上懸崖把布魯克網解開,用大錘把網內脱落的石頭砸碎後,一塊一塊取出,再用鋼絲繩把網縫補好固定。
過去看山,全靠人看,現在不一樣了。“看,帶有監控功能的異物侵限報警系統,只要山上的石頭掉到鐵路上,就會觸發報警。”30多平方米的看守房內,焦繼紅熟練地操作着電腦上的線路障礙自動報警系統和危石位移監測系統。距離小屋500多米範圍內的懸崖、山洞、線路彎道和周圍環境等狀態清晰地呈現在眼前。不僅如此,危石地段安裝着高強度LED射燈,即使夜間也能將危巖照得清清楚楚。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防汛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30年堅守,大山就是家
看守不易,來看守點的路也不易。再過兩年就退休的焦積紅到看守點上班需要乘坐一天只有一趟的慢火車,在距離防洪點最近的孔莊站下車,揹着4天的乾糧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步行7公里,才能到達看守點。
週而復始進出大山,大山裏的村民和焦積紅成了熟人,親切地叫他“守山哥”。誰家有好吃的也都會招呼他。上班途中,村民家的大黃狗見了他,也會撲到他身上拱來拱去。
焦積紅30年與大山為伴,對防汛看守點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有着一份責任,也有着大山的情懷。
作為一名看守工,焦積紅不僅要耐得住山裏工作的寂寞,而且要克服夜間巡查時的恐懼。“晚上山裏靜得嚇人,偶爾還會傳來類似狼的叫聲,沒有點兒膽量根本不敢出去巡查。”焦積紅説,“不過,時間一長就習慣了,膽子也變大了。聽到火車風笛聲和隆隆的車輪聲,我就覺得十分安心。”
為改善看守人員的生活條件,月山工務段為看守點鋪設了水管,把淨化後的飲用水直接輸送到了看守點,配置了電冰箱、電磁爐、電扇等工作生活必需品。每年汛期,焦積紅和同事們就把防洪看守點當作了大山深處的“家”。
(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趙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