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環重新圍繞在校園的門口,白色的測温棚開始每日消毒,紅綠兩色路徑指示條分外鮮亮,飲水間、衞生間門口貼上醒目的一米間隔線,廣播在試音,課桌椅已調試平整,高考倒計時牌上的數字又開始閃爍和跳動……
學校的大門重新敞開——開學了!
這是學生時代的又一次開學,卻是那麼的充滿希望與驚喜。因為這一刻,同學們已經等待了8個月。正如北京中學高三學生王子麒所説:“儘管這8個月老師同學在‘雲上’朝夕陪伴,但我們仍想念上課時老師板書的樣子,下課走廊裏同學喧鬧的身影。”
從這一刻開始,“手把手地指導”又成為現實。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學學生約40萬人回到校園,自8月29日以來,北京共有151萬中小學生分批返校。
重歸校園的第一課,老師們想講些什麼?同學們想説些什麼?在這個開學日,本報記者奔赴北京市各中小學校的開學現場,感受新學年的新風新貌。
一碗飯有多少米——一個關於節約的故事
點硃砂、正衣冠、帶紅花、雲上拜師禮。儘管各個學校的開學禮各有特色,但記者注意到,“勤儉節約”成為不少中小學校新學期教給孩子們的第一課。
9月1日一早,分司廳小學六年級學生高茗揚就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了。開學前兩天,他還有些“近鄉情怯”,有少許“開學綜合徵”,可這一刻,所有的緊張都化為期待,尤其是自己還成了班級的“節糧小衞士”,和其他5個小夥伴一起,在“節水”“節電”“節糧”方面各司其職,正式上崗。
六年級學生周瑩也是“節糧小衞士”,她和高茗揚一起,在同學們中午吃飯的時候分發菜品,提醒同學們“勤拿少取”,不浪費每一粒米飯。周瑩的班主任茅矛告訴記者,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校就組織同學們輪流擔任“節約小衞士”,並利用主題班會等形式,將同學們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成為一份“報告”。進入高年級之後,茅矛發現,課間一些同學會用包裝袋盛滿水做成“簡易水槍”潑來撒去,玩得開心卻浪費了水資源。他就利用班會談心的形式,讓孩子自主調查水資源浪費的現象,此後,這種“不文明”的玩鬧方式再也沒有發生。
一碗飯裏有多少米?全國每人節約一粒米等於多少碗飯?在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節約”的理念化入了每個課時。記者瞭解到,新學期,史家學校依然將勤儉節約的教育貫穿在各學科的課程和活動中,一堂數學課對“一粒米”進行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進而引申出一餐一飯努力做到零米粒,淨盤惜糧的重要意義,通過勤儉節約為祖國發展作出貢獻。博悟課程是史家衚衕小學的精品特色課程,新學期,老師再次從文物入手帶領着學生以現場上課的方式,向學生講述着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勤儉節約,從古人的智慧中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
與節約相對應的,是環保。在府學衚衕小學,開學典禮上,三位學生代表展示了自己利用最常見的礦泉水瓶、衞生紙卷和廢舊紙箱等可回收垃圾,製作而成的多功能筆筒、工藝小燈籠和創意小風扇,迎來了師生的喝彩。
新學期,天壇東里小學則把“節能環保”的理念編成宣傳畫、兒歌等,無形中讓師生們節能源、愛環保。
石榴花開——一個關於大愛的故事
同樣是9月1日,在海淀區石油二小的校園裏,幾棵疫情期間栽種下的石榴樹結出了累累碩果,這成了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在石油二小的校園裏,記者聽師生講述了“石榴花開”的故事。
愛國、團結,這些平日同學們並不陌生的主題在不平凡的2020年有了新的寓意,校園裏的石榴花就是這一切的見證者。今天,這些經歷過大風、冰雹洗禮後的石榴果樹,和老師們攜手迎接同學們的到來。
“今年秋季的開學環節,我們通過挖掘石榴的含義,結合不同年級分批次開學時間,根據學生的接受層次設計了三次不同的開學典禮,寄託了三種不同寓意,也包含了三種教育內容。8月29日一年級新生開學主題是‘石榴樹的新家’,石榴樹很快能適應新的環境,引申到一年級同學要懂得愛學校、愛集體、愛老師、愛同學,培養良好的習慣,適應新的校園生活;而今天面對五六年級同學時,我更強調了熱情,石榴花開的火熱,和他們講愛黨愛國、愛英雄,因為他們長大了,能為祖國做一些事情;二三四年級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樹立對與錯、是與非的觀念更重要,我會為他們講團結友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校長焦富娟告訴記者。
“校長講話中提及的抗洪抗疫英雄們無私奉獻,自己卻不求回報,有的甚至為援救他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認為他們很偉大。我想,小小的石榴花正代表着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快速適應,堅強地生存、開花結果,更代表着勞動人民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石油二小六(5)班學生劉雲天説。
“更難忘,杏林白衣捨生忘死,萬千百姓守望相助,人間之希望生生總無息,千載之華夏鴻輝長光明,日升月落間譜寫出生命的曲,山川大河也共鳴着大愛的歌……”在北京市166中學,四位學生代表共同朗誦了高二學生朱雨琦的原創詩歌《金秋頌》,抒發了迴歸校園的學子們決心在追夢路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豪邁氣概。
“疫情下的中國閃耀着光輝,中國速度、中國精神、大國擔當讓我們驕傲、讓我們自豪,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和富有青春活力的你們要熱愛我們的國家,這種熱愛我想首先是一種認同,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認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同綿延千年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在面向全校的“開學第一堂政治課”上,166中學政治教師趙文峯如是説。
自主學習——一個關於創新的故事
新的開始,孕育着新的生機。8個月線上學習的實驗之後,新學期,線上線下教學如何融合共通、高考指揮棒如何發揮作用是不少學校共同的課題。
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二學生李鶴瑤發覺,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剛開始居家學習,會受到家中各種因素的干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後來就學着做日程規劃,嘗試手機中的時間管理軟件,逐漸提升了學習效率。”
課程教學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北京十一學校智造中心主任範博昭表示,藉着疫情的契機,各科教師都在探索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新學期回到校園後,針對研究性學習和高端課程,學校正嘗試將科學研究方法類課程製作成網課,供學生課餘時間自主學習,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靈活自主。
在北京一零一中學,線上自主學習的成果之一是學生們自主設計了一場“開學典禮”。從策劃、主持、節目設置,到燈光、視頻製作等,都由高二年級部分學生完成。
高二學生蔣賦恆負責策劃主持和朗誦環節。她説:“我們希望,疫情過後,大家重聚在校園時,能以一種全新面貌展現學校風采,也想在其中添加一些學生的青春活力和巧思。”
“這次我和同學們一起參加詩朗誦,排練時都是學生主創在指導我。學生需要老師做什麼,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事實證明,同學們的能力都很出色。”高一年級組長張萌説。
新學期,北京一零一中學還將創新“一體化”學習實踐。開學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英才學院榮譽院長陳左寧為英才學院揭牌。英才學院院長陳爭表示,對於學有所長的孩子,一體化的混齡學習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英才學院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聯手,致力於培養響應國家重大需求的創新人才。
針對國家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研究能力的學生,北京市十一學校在新學期開設“人工智能”高端課程。課程深度結合數學建模和信息技術,從數學模型、數據結構、算法等方面針對人工智能前沿領域展開系統研究,幫助學生從高中基礎課程學習到大學研究性項目學習的過渡銜接。
新學期,在火熱的校園中,美好的希望正在發芽、拔節、生長。(姚曉丹 唐芊爾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