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鎮以“紅鷹創業工程”為載體,按照“黨建引領、引鳳還巢、聯村共建、強村富民”工作思路,整合政策、資金、土地等資源,探索“346”運作模式,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健全組織架構,完善工作體系
瓦屋鎮圍繞“一長四員”,把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工作體系作為重點,建立三級運行機制,確保孵化中心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一)成立指揮部,發揮龍頭作用。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總指揮長、班子成員任成員的指揮部,每個班子成員負責其中一項具體工作,保證了創建工作有序開展。
(二)設立辦公室,發揮協調作用。設立了以黨委副書記為主任的辦公室,抽調土地、規劃、產業、扶貧等部門人員,落實日常具體工作。
(三)組建工作組,發揮職能作用。成立了“測繪”、“施工”、“監理”、“安全”四個專業工作組,工作組裏既有鎮裏的主管領導,又有專業技術人員,使日常工作的落實既符合上級有關政策,又符合工程施工要求,搭建了以鄉鎮幹部、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體的“一長四員”組織體系,為“紅鷹創業工程”孵化中心創建工作提供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指導服務。
二、確定工作目標,明確發展方向
圍繞孵化中心如何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更好的促進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工作,確立了“黨建引領、引鳳還巢、聯村共建、強村富民”的工作思路。
(一)理清思路,規劃項目建設。結合全縣“六大產業園區”發展規劃,以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為突破口,破解種植規模小、產業集羣優勢不明顯問題,明確了“建設紅鷹創業工程孵化中心,打造瓦屋香菇小鎮”的產業項目發展規劃。
(二)村企聯營,發展集體經濟。引進“堯榮菌業”和“九九鄉情”兩家由返鄉創業人才領辦的食用菌龍頭企業,開展村企聯營。利用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建設479座食用菌大棚,合理分配給全鎮19個行政村。由各村將大棚租賃給食用菌生產企業,通過收取租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建設大棚,擴大村企規模,目前已建成高標準食用菌大棚1196座。
(三)示範帶動,推介成熟模式。圍繞打造“全國知名、全省一流、全市第一”的“香菇小鎮”戰略規劃,牢牢把握髮展機遇,深入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由“孵化中心”推廣經驗,在土橋村、湯河村、樓子河村建設3個“紅鷹創業工程”示範基地。
三、創新工作舉措,實現強村富民
以“紅鷹創業工程”為載體,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探索總結出了“346”工作模式。
(一)形成了三大“合力”。一是黨建帶動力。成立了瓦屋鎮食用菌產業黨支部,下轄11個黨小組62名黨員,覆蓋全鎮11個食用菌基地,充分發揮出黨建引領作用,增強了黨建帶動力。二是科技支撐力。邀請吉林大學李長田教授現場考察,被吉林大學確定為“合作研發基地”。在縣科技特派員張傑的指導下,種植基地採用國內領先的液體制種技術,研發出優質食用菌品種“慶豐五號”。此外每月邀請科技特派員開展一次現場技術指導,強化了科技支撐力。三是市場主導力。與周邊各大超市建立長期供銷協議,產品遠銷西北五省及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提升了市場影響力。
(二)實現了四個“全覆蓋”。一是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各村將大棚租賃給食用菌生產企業,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收入,確保全鎮每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均能達到10萬元以上。二是就近就業全覆蓋。積極消除疫情對勞務輸出工作的不利影響,吸納羣眾務工,實現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閒置在家的1160餘名勞動力就近就業。三是重點貧困户帶貧全覆蓋。帶動90户重點貧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同時還可享受產業獎補户均2000元,確保未脱貧户全部脱貧,已脱貧户質量鞏固提升,防止新致貧。四是金融扶貧全覆蓋。對符合條件、有貸款意願的225户貧困户實施金融扶貧,發展食用菌種植175萬袋,實現年增收875萬元。
(三)探索出“六金”帶貧模式。一是土地流轉得租金。流轉土地557畝,每年租金50萬元,實現380户貧困户受益。二是就近務工得薪金。吸納1160餘人就近務工,其中貧困户381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三是參與種植得利金。40户貧困户租用大棚參與種植,由基地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免除第一年租金,所得利潤的50%分配給參與租種的貧困户。四是入股經營得股金。吸納貧困羣眾出資入股,收益按參股比例進行分紅。五是代種代管得售金。為全鎮318户未脱貧户、脱貧監測户、邊緣户提供“香菇貸”,用於購買菌棒,由基地代種代管,扣除成本,利潤分給參與代種代管的貧困户。六是股金入股給現金。通過“四議兩公開”方式,拿出一部分村級集體經濟收益資金,作為貧困户的股金入股,通過現金形式領取分紅。
瓦屋鎮“紅鷹創業工程”孵化中心輻射帶動全鎮食用菌產業集約化、規模化、連片化發展,實現了“統籌資源、規劃發展、推介模式、規範流程、防範風險、凝聚合力”六大功能,為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保障。(作者:田汶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