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美國毀約會令俄歐面臨困境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綜合

歐洲國家昨天發出了一聲無奈又痛心的長嘆,特朗普又退了一個羣,而且是一個與歐洲安全密切相關的羣。
11月22日,美國確認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美國對於該條約的義務於當天正式終止,退羣理由是“俄羅斯不止一次違反了該條約。”
無論退出哪個羣,美國的理由都是一樣的--別人的錯。
包括中美貿易戰,美國也是先指責中國這裏不對,那裏不對,連退出世界衞生組織,《巴黎氣候協議》,也是如此。
美國是否一定要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其實並非必要,而且也不符合美國國內程序,總統事前並沒有將決策依據和過程告知國會,國會也警告過特朗普不要擅自行動。
該條約事關美國與歐洲盟友的團結,5月22日,當特朗普威脅要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時, 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芬蘭、意大利、盧森堡、捷克、瑞典立即發表了一份十國聯合聲明,反對美國這樣做。
然而,在美國媒體宣佈拜登獲勝後,歐洲國家立刻祝賀拜登當選美國下屆總統,對特朗普敗選的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開心吧,你們就開心吧,不管大選結果能不能翻盤?我可是現任總統,權力在明年一月前還是有效的,炒誰魷魚就炒誰魷魚,退羣也一樣,有必要給歐洲面子嗎?
至於美國與歐洲的裂痕,誰愛收拾誰收拾,誰攔我我跟誰急,之前被解職的國防部長埃斯珀就是反對者之一。
美國單方面退出《開放天空條約》,給歐洲出了很大的難題,它跟《伊朗核協議》能依靠另外幾個國家單方面遵行而得以維持還不一樣,歐洲接下來必須跟俄羅斯達成信任,以努力確保條約能存在下去。
俄羅斯對歐洲重要性雖然提升了,但如果要在美國退出的情況下繼續履行條約,俄羅斯的風險也很大。
為什麼美國毀約會令俄歐面臨困境?
這得從《開放天空條約》形成原因説起。
美蘇對抗時期,雙方都採取各種手段偵察對方軍事力量部署和移動情況,以避免自己遭到突然襲擊。
但飛到對方領空偵察,畢竟是非法行為,雙方都有權擊落,這反而加劇了衝突爆發的可能性。
1955年7月,美蘇英法四國峯會在日內瓦舉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便提出美蘇互相開放領空,允許偵察機飛入對方領空進行無限制的偵察活動,以相互瞭解軍隊實力、指揮體系、兵力配置、軍事工廠、武器裝備、軍事設施、部隊移動等信息,預防由於軍事誤判而導致戰爭爆發。
美國想將“非法偵察”變成合法監督,希望能與莫斯科簽定一個互信條約。
但赫魯曉夫在聽取蘇軍將領分析後拒絕了美國的建議。
一、蘇聯國土面積極其遼闊,戰略縱深遠超歐洲,對方很難通過非法的空中偵察全面瞭解到蘇軍信息;
二、蘇聯對歐洲空中偵察具有優勢,合法化之後會令這些優勢喪失。
三、蘇聯不願意認可美國的間諜活動。
艾森豪威爾建議被拒絕後,美國沒有再去努力,因為美國偵察機並非沒有能力進行蘇聯上空拍照。
也就是説,無論有沒有條約,偵察行為都不會停止,但非法與合法的風險性完全不一樣。
1961年肯尼迪上台,加強了對蘇聯的偵察活動,偵察機都從歐洲基地起飛,而蘇聯也盯緊了歐洲各國軍事動向,歐洲越來越深地捲入到了美蘇對抗當中,成了戰爭第一風險人。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震驚全球,給歐洲民眾帶來強烈的心理刺激,引起了社會對核戰爭的普遍恐慌。
因此,歐洲成為了促進《開放天空條約》的最大力量。
但一直到契爾年科去世,戈爾巴喬夫上台初期,由於蘇聯軍方不感興趣,此事一直無法取得成功。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戈爾巴喬夫態度開始鬆動,小布什總統在加拿大渥太華髮出呼籲,再次建議莫斯科同意開放領空,為表誠意,北約允許蘇聯飛機先到加拿大偵察,歐洲對美國的積極態度非常認可,老大畢竟是老大,講大局。
其實,加拿大就是個誘餌。
1990年2月,美蘇代表在渥太華舉行了第一輪談判,由於阿赫羅梅耶夫元帥等人反對,會談沒有取得成果。
4月份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第二輪談判,同樣沒有成果。
因為蘇軍將許多裝備運到了烏拉爾以東,很難被偵察到,所以對談判十分消極。
在英國、德國的努力下,1991年9月8日在維也納再次舉行談判。蘇聯這時已接近分崩離析,只能步步退讓。
1992年3月24日,俄羅斯作為蘇聯繼承人與各國在芬蘭赫爾辛基簽定了《開放天空條約》,而且是一份沒有時間限制的永久性條約。
美國國會、歐洲各國議會以最快速度批准了這項條約,西方議會的效率難得如此高效,因為條約最大的受益方就是歐洲。
俄羅斯面積雖然很大,但開放天空之後,一切就暴露無遺,如果要加以軍事偽裝,又是一大筆錢。
俄羅斯國家杜馬面對這樣一項明顯不利的條約,便拒絕批准,令條約生效時間一拖再拖好幾年。
美國急了,1997年8月,美國主動邀請俄軍偵察機到美國拍攝全部軍事設備,我先脱為敬。
美國擺出高姿態,葉利欽和國家杜馬也不好意思再擱置條約。
普京2000年出任總統後,只能認了這份條約。
2001年5月國家杜馬批准條約,2002年1月1日生效。
條約規定:觀察國必須提前72小時通知被觀察國,並提交飛行路線,美俄每年互相進行2-4次偵察,其它成員國為1次,如有必要,美俄最高次數為每年42次。加入條約的有美俄、北約成員國,再加波羅的海國家總計34國。
雖然美俄都有間諜衞星無時無刻在觀測對方,但偵察機得到的信息畢竟最為完整和準確,因此,《開放天空條約》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存在價值。
尤其對缺乏間諜衞星系統的歐洲來説,如果《開放天空條約》被廢除,它們怎麼辦?只能完全依賴美國的衞星偵察信息,自己獲取俄羅斯軍事信息的最佳渠道卻被切斷,這如何能讓歐洲有安全感?
所以五角大樓在特朗普揚言退出後,表示會提供更多的衞星資料給歐洲盟友,但這話一聽就不對,什麼叫更多資料?這不正説明美國藏着掖着嗎?
美國毀約,歐洲無力阻止,十國聯合聲明都沒用。
歐洲只能跟俄羅斯修改條約,重新談,而美國則被關在門外。
特朗普違背了美國傳統戰略方向,一記耳光把盟友打向俄羅斯,所有盟友都是犧牲品。
俄歐新問題
老布什、克林頓他們辛辛苦苦給俄羅斯捆上的繩索,被天才寶寶解開了。
從蘇聯到俄羅斯,莫斯科對該條約的態度一直非常消極,只是簽了約它沒辦法退。
普京現在可以順水推舟--直接對歐洲關閉天空,不允許軍事偵察;也可以向歐洲提出條件,增加其對歐洲影響力。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11月12日在新聞發佈會上的態度:歐洲如果想要保留條約,莫斯科要求各簽約國以書面形式向俄羅斯做出法律保證。
一、俄羅斯偵察機可以繼續在歐洲目標國領空飛行,不管是否存在美軍基地;
二,歐洲偵察機可以續續在俄羅斯飛行,但決不能向美國提供偵察到的信息。
歐洲必須做出承諾,否則俄羅斯將關閉天空。
這已是給歐洲一個台階,同時也是給了歐洲一個考驗。
主動權在俄羅斯手裏,但這主動權是特朗普莫名其妙送來的禮物。
英國第二天就回應,願意繼續遵守《開放天空條約》,加強軍事領域的互相信任和理解,為歐洲安全利益服務。
英國的態度其實是:俄羅斯飛機可以來英國,英國也可以去俄羅斯,但英國模糊了關鍵一點--它沒有説要不要把資料與美國分享?
法國也馬上回應。
但跟英國不同,法國表示:願意繼續遵守《開放天空條約》,包括第9條“收集到的信息只能與其它簽約國分享”。
這就意味着,法國將不與退羣的美國分享信息。
德國態度跟法國一樣。
但接下來的矛盾將在歐洲與美國之間產生,俄羅斯飛機能不能飛越美軍基地?歐洲十分尷尬。
如果你是主權國家,那麼只要是你的領土範圍,當然可以飛越,而不用考慮是否存在美軍基地,關鍵是你與俄羅斯是否願意互相開放天空。
俄羅斯是主權國家,它沒有這個問題。
歐洲就未必,以意大利來説,當俄軍機飛到那不勒斯,美國基地要擊落軍事禁區上空偵察機時,意大利怎麼辦?北約條款大?還是新版的《開放天空條約》大?
幾乎所有北約成員國都面臨這一問題。
法國承諾不向美國泄密,已經算是硬氣了,而且法國沒有美軍基地問題,因為戴高樂將軍在1966年1月21日退出北約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準美軍在法國擁有基地。
但德國呢?波蘭呢?意大利呢?
俄羅斯的條件擊中了歐洲軟脅,絕大多數北約成員國不得不面對國家之內有美國“殖民地”的現實。
俄羅斯前天最新表態:任何選擇都有可能,我們正在觀察締約國們的言行是否一致?
也就是説,俄羅斯也可以退出這個已經美國毀掉的條約,歐洲不要想打兩頭吃的小算盤。
中國不是簽約方,但中國也要説兩句,11月23日下午,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表示:
中方對美方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深表遺憾。美此舉損害相關國家間的軍事互信和透明,不利於維護有關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對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也將產生消極影響。
美方應認真對待俄羅斯等締約國和國際社會的關切,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動輒退約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作為局外人,中國態度已是非常鮮明,過錯方是美國,很遺憾,請美國好自為之。
一般來説,以前,如果中國不是當事人或直接利益攸關方的問題,非要説,都是不痛不癢説兩句得了。
現在美國搞得天怒人怨,不借題發揮一下,那也太看不起美國了。
等拜登上來,美國很可能又擺出一付團結盟友的樣子,重新加入條約,一起對付俄羅斯,但美國參議院是不是支持是個問題,俄羅斯是不是接受也是個問題,而歐洲總得付出點代價。
北約成員國抱團反對美國的決定,非常罕見,裂痕加深後,更是同牀異夢,老拜登還能劃得動友誼的小船嗎?
特朗普這四年退羣成績斐然,或許這是他退掉的最後一個羣。
有點小遺憾,特朗普目前還暫時沒有退出北約和聯合國。
要不,抓緊時間加把勁?爭取“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