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英國軍情五處開通社交賬號,只是讓大家看了一眼大門

神秘的英國軍情五處開通社交賬號,只是讓大家看了一眼大門

軍情五處社交帳户@mi5official主頁截圖

4月22日,英國著名情報機構軍情五處(MI5)在Inatagram(臉書旗下軟件)發佈了第一條信息。

@mi5official則是其開設的首個社交網絡平台賬户。這標誌着這家有112年曆史的老牌情報機構,也終於步入網絡信息時代。

“讓你瞅一眼大門”

軍情五處發佈的第一條網帖,是一張空無一人的圖片:白牆,藍色“豆莢”形的入口,電子門禁系統和神秘的卷閘門。

入口後,一扇扇辦公室的窗户隱約可見。這正是軍情五處辦公區的入口,此前從未有“外人”一睹其真面目。

入駐社交平台,是號稱“軍情五處有史以來最年輕負責人” 麥卡勒姆所謂“十年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麥卡勒姆現年46歲,於去年走馬上任。

麥卡勒姆4月21日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刊文稱,“必須擺脱‘軍情五處的人總是閉門在小圈子裏邊喝馬丁尼酒邊辦事’的刻板印象”。

在麥卡勒姆看來,為應對當今年代的“特殊專業性工作”,軍情五處必須學會與公眾、學術界和私營企業合作,因此“更加開放是關鍵”,軍情五處“必須成為一個開放且聯繫緊密的組織”。

麥卡勒姆承認,軍情五處的刻板、陳舊形象不利於吸引年輕人加盟,因此他不但刻意選擇了平均年齡更低的Instagram,而且發表獨家署名文章的《每日電訊報》也是以青年受眾為主的媒體。

照麥卡勒姆的説法,“豆莢帖”只是軍情五處“開放形象攻勢”的第一步。

未來藉助這個網絡社交平台賬户,網友有機會和在職情報官員共同參加在線問答環節。後者會分享一些“和本專業有關的信息,比如如何指導一羣‘菜鳥’、如何監視可疑人員等”。

他還承諾日後會在平台上公開一些深藏於軍情六處地下博物館的檔案資料。

神秘的英國軍情五處開通社交賬號,只是讓大家看了一眼大門

圖片來自影視劇《軍情五處:利益之爭》

有何用意?

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名義上隸屬於英國內務部,總部位於倫敦市中區南岸附近一座受到二級保護的歷史古建築——泰晤士大樓內。

這也是離議會大廈最近的英國情報機構,只隔了幾百米。

軍情五處和同年成立、名義上隸屬於內政部的軍情六處(MI6),以及名稱怪異的“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CHQ)並稱英國三大軍情機構。

三大軍情機構各有側重。

軍情六處的主要工作是“走出去”,即派遣間諜到境外,從事各種各樣的秘密活動,目的是蒐集對手情報。

軍情五處的主要使命是“防進來”,即採取各種手段防範和打擊對手的間諜、滲透行為,保護英國國家安全免受來自間諜、恐怖主義的破壞和威脅等。其對手不只有境外的,也有境內的。

“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的使命,則是監聽、截獲和破譯各種外國電子信息和情報。

簡單説,軍情六處是“當特務的”,其最著名的“公關形象”是大名鼎鼎的“007”———雖然很多內行吐槽説“007完全是對軍情六處形象的歪曲”。

軍情五處是“抓特務的”,1987年一部由前該處高級特工賴特撰寫的暢銷書,名字就叫《抓間諜者》。

“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則是“聽壁腳的”,專門窺探他人隱私。

相較於另兩家同行,負責國內反間諜的軍情五處,在英國民眾中口碑一直相形見絀。

這不僅僅因為少了個“007”,更因為他們長期以來的“小圈子馬丁尼酒俱樂部”刻板形象和多少顯得有些過分的保密措施。

書籍《抓間諜者》就因披露了些許“內部信息”,差點被“追殺”成一本禁書——可這些內容其實平平無奇,早已解密。

直到1993年,普通英國人才首次知道軍情五處負責人的姓名(斯特拉·林明頓夫人)。

直到今天,公開參加公務員宣誓儀式的軍情五處官員,也只有局長一人而已。

原本英國另兩家同行也是類似的做派,軍情五處還沒有感受到壓力。

但2018年,號稱“最神秘軍情組織”、總是躲在幕後的“英國政府通信總部”開了Intagram賬户;2020年軍情六處的負責人摩爾則開設了推特賬户,如今儼然成了“網紅”。

為彌補公關形象,軍情五處此前也做了一些努力。

2017年麥卡勒姆的前任帕克爵士成為首位接受電視採訪的軍情五處負責人,翌年他又在柏林發佈了軍情五處負責人的首場電視直播演講。

但這些顯然遠遠不夠。

正如麥卡勒姆所言,英國公眾仍然會習慣成自然地相信,軍情五處的“抓間諜者”都是些“男性、白人、非劍橋即牛津出身”,看上去宛如“倒模007”的人,“實際上五處的5000僱員中有色人種佔比高達8.6%,要知道英國政府通信總部才3.1%,軍情六處也不過7.7%,事實上我自己就是蘇格蘭人,小時候從沒想到過做這行,更沒想到會當頭”。

正如許多分析家所言,軍情五處真正的用意,是希望藉助網絡社交平台,擴充自己“抓特務”的耳目,從而提高自己“專業工作”的效率。

神秘的英國軍情五處開通社交賬號,只是讓大家看了一眼大門

《電影007:幽靈黨》劇照。

“也就讓你瞅一眼大門”

但切勿高估了軍情五處的“開放度”。正如有人在網絡社交媒體上所嘲諷的,軍情五處“也就讓你瞅一眼大門”,而且還是在大門外的遠處。

相比軍情六處的摩爾和網絡平台打得火熱,麥卡勒姆和這些“新朋友”的關係很微妙。

固然,他也稱讚過網絡社交平台及其服務商“在疫情應對期間的貢獻”,但更像是英國人慣用的、口是心非的“套話”。

更多時候,他會抨擊這些平台、服務商“在防範虛假信息和恐怖分子活動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值得一提的是,他這些姿態並非僅代表個人,也並非僅代表軍情五處:他的頂頭上司、英國內政大臣帕特爾不到一週前還抨擊臉書加密,“讓我們的情報人員更難鎖定網絡戀童癖”。

相對而言,麥卡勒姆對Instagram還算友好,但雙方也不時夾槍帶棒。Instagram日前就在“加密”問題上含蓄地聲援臉書,並不點名地批評了英國情報機構的做派。

當然,麥卡勒姆和軍情五處還是要利用這些平台,因為他們要“謀大事”。

就在幾天前,軍情五處啓動了一項名為“鏈接前先想想”的運動,由其分支機構國家基礎設施保護中心(CPNI)牽頭。該運動聲稱,“過去五年間,一些敵對國家已將逾10000名英國公民當作網絡攻擊目標,藉助專業性網絡社交平台千方百計招兵買馬並竊取機密”。

軍情五處聲稱,這些手段包括“看上去完全無害的行為,如學術研討會、獵頭等”。

很顯然,麥卡勒姆和軍情五處有意藉助高調亮相網絡社交平台,讓自己這番“大事”更有聲色。

問題在於,這行得通嗎?

更有人指出,僅僅藉助網絡平台公關就想改善軍情五處的形象,麥卡勒姆未免“太年輕”。軍情五處之所以在英國三大軍情機構中口碑最差,並非僅僅因為“形象老套”,更多的是和“工作性質”有關。

《抓間諜者》裏那些吐槽不説,“冷戰”和工會活躍時期那些“內鬼”、“紅旗特務”之類見不得人的勾當,受害者可大多是英國公民。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實習生:唐傑婧 校對:危卓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3 字。

轉載請註明: 神秘的英國軍情五處開通社交賬號,只是讓大家看了一眼大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