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有一副對聯:“大抵浮生若夢,姑且此處銷魂。”
在塵世中行走,不管是鮮衣怒馬,還是神色匆匆,最終的歸宿,是温暖的家。
對孩子來説,家是身體的依靠處,是靈魂的棲息地。
對家庭來講,孩子是家的中心,是家道延續的火種。
真正優秀的家庭,都會有優秀的孩子,將平凡的家庭,點綴得與別不同。
優秀的父母,都會這樣培養孩子。
1
再忙也會陪伴孩子
清代思想家魏源説過:“身教親於言教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師。
語言是冰冷的,父母的言行舉止才具有温度。看着父母,孩子才知道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用身教啓發孩子。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深得朝廷倚重,每天事務繁雜,忙得一額頭煙。
不論多忙,他一定會擠出時間,陪伴孩子們成長。
他每天都會教導孩子們練字、寫作、讀書、灑掃,身體力行,諄諄教誨。
長時間的薰陶,令孩子們變得跟曾國藩一樣,品格高尚、勤勞儉樸、志存高遠。
曾國藩的孩子,個個有所成就,有叱吒風雲的外交家,也有智慧超羣的數學家。
許多父母對孩子傾其所有,好吃好穿伺候,還給孩子留一筆可觀的錢財。
他們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富養,遠遠比物質重要。
教育家杜威説過:“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
孩子不能缺少教育,而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
艱難的路途中,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就不再孤單,勇往直前。
父母的每一句叮嚀,都會伴隨孩子走過一生,治癒他的心靈。
父母每一次陪伴,都會安撫孩子的心靈,給予他情感温暖和模範作用。
2
給孩子留財富,不如留個好人品
《菜根譚》有一句名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成績單上的優秀只是枝末,駕馭這份才能的德行,才是重中之重。
常言道:最怕流氓有文化。
缺乏品行,一味唯利是圖,只會禍害他人,最終招致自身毀滅。
有格局的父母,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品行。
南朝梁時期中書令徐勉,為官清廉,公正廉明,俸祿大多用於救濟貧苦人家,不置辦家產。
老朋友們勸他:“人人都為子孫留財產,你也該為子孫留點錢啊。”
徐勉回答:“別人給子孫留財產,我給子孫留清白。”
其實,徐勉給子孫留下了比錢財更寶貴的人品教育。
平日,他經常教導子女注重品行,一定要做個清清白白的人。
徐勉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説:“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祿,可謂備之。每唸叨竊若斯,豈由才致?仰藉先代風範及以福慶,故臻此耳。”
意思是説,我家世代清白廉潔,所以日常生活總是節儉樸素。至於積蓄家財、置辦產業的事不但不幹,連談也沒有談過。我個人能力低微,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狀況,擔任了要職,享受着優厚待遇,可以説該有的都有了。我有今天的福報,仰仗的正是先輩遺傳下來的清白風範。
徐家這份良好家風,子女們沒有辱沒,後來,他們成為了聞名遐邇的賢人。
曾仕強説:“看一個小孩主要是看他的品德,擁有優良的品德,這個人一生很穩固。”
為人父母的大忌,是隻重機智才華這種小聰明,忽略道德人品的大智慧。
要知道,孩子的才華,只能決定他的起點,而人品卻能決定他走多遠。
一個家,缺什麼,都不可以缺人品教育;少什麼,都不可以少人品培養。
3
允許孩子平庸,但必須有上進的心態
《勤懶歌》説:“百尺竿頭立不難,一勤天下無難事。”
想要孩子不平庸,就要培養他不甘平庸的野心。
人一懶,萬事皆休;人上進,一切皆有可能。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生活貧苦無依。
身處逆境,范仲淹沒有灰心喪氣,發心自立自強。
他告別母親,外出求學,夜晚住寺廟,三餐喝稀粥。
夜裏讀書睏倦,他就以冷水洗臉,振作精神,在書山中攀登。
最終,范仲淹成為一代名相,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
人再困頓,只要肯仰首,終會摘取天上的明星。
陳古漁有一句詩:“只見來船是順風。”
許多人眼紅別人家的孩子享受着順風的快樂,卻忽略了順境背後,咬碎鋼牙的堅忍和上進。
學海無涯,山比山高,要在世間鶴立雞羣,就得讓孩子不滿足於現狀。
早年,鋼琴家郎朗不論多忙,每天一定會保證6個小時練琴、背譜。
他認為,天才少年之所以變平庸,就是因為放棄了持續積澱。
實際上,天賦越高,訓練、磨礪的強度應該越大。
玉不琢不成器,刀不磨不鋒利,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對孩子“下狠手”。
孩子潛力無窮,被適當地逼一把,就會迸發出無限精彩。
《戰國策》説:“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想讓孩子站得高、走得遠,就要作長遠考慮。
給孩子物質,不如給予關愛;祈求孩子好成績,不如培養好人品;寄望孩子是天才,不如鼓勵他力爭上游。
但得本,不愁末,孩子人格完善,將來的路,自然是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