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勝利·決戰決勝鄉村述説丨靠山吃山,脱下黑衣換綠裝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户端記者 朱蓉 湖南日報記者 周俊 通訊員 朱華美
9月25日,秋天的細雨滋潤着漫山的樹木花草,冷水江市金竹山鎮木杉坳村彷彿鋪上了一層綠毯。
站在山頂,滿眼鬱鬱葱葱。今年46歲的村黨支部書記陳風光頗為感慨。經過多年努力,曾遍佈小煤窯的木杉坳村,終於消除了煤矸石鋪滿山坡、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的破敗景象,披上了嶄新的綠裝。
既恢復了生態植被,又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木杉坳村“靠山吃山”,譜出了一曲致富新歌。
(9月23日,冷水江市金竹山鎮木杉坳村,曾經寸草不生的黑渣山已經重披綠裝。 劉毅斌 朱華美 攝)
家裏裝了水龍頭,告別“水比米貴”
坐在新房門口,93歲的貧困村民鍾孝梧老人有點兒靦腆。去年,村裏為他和老伴建好這棟90平方米的磚瓦房。如今颳風下雨,他再也不擔心屋頂漏水、窗户進風了。
最讓鍾孝梧感到幸福的,還要數屋裏那一擰開就有乾淨水流出的水龍頭了。他將水龍頭擰開,又麻利地將它關上,開心地説:“過去‘水比米貴’,經常要走很遠的山路去挑水,現在自來水通到家裏,太方便了。”
長期以來,煤礦大面積開採,造成木杉坳村地表下陷,植被破壞嚴重,飲用水源也受到嚴重污染,黑乎乎的髒水連牛羊等牲畜都不喝。陳風光説,老一輩的木杉坳村人都和鍾孝梧一樣,對那段日行8公里的“挑水生活”記憶深刻。
為解決村民飲水難,冷水江市統籌辦駐村幫扶工作隊先後籌資80餘萬元,協助村裏維修、更換自來水管道3000多米,還拓寬10組扶貧公路,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文化廣場……
荒山種滿杉樹,村民成為股東
11年前嫁進木杉坳村的唐叔榮,在村裏玩具組裝廠務工,利用零散時間賺錢補貼家用。今年初受疫情影響,部分在外務工的村民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村裏短時間辦起玩具廠,組織賦閒在家的村民務工就業。
如今,唐叔榮和丈夫都在玩具廠幹活掙錢,手腳麻利就賺得多,家裏還投資了村裏的杉樹林。“只要連續3年每年投資180元,就能作為股東受益,就像存了筆錢在大山裏。”唐叔榮説。
為實現村裏經濟轉型,木杉坳村多次邀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專家實地調研,最終制定了將賺錢門路由“地下”轉為“地上”。村委會對荒山土地實行集體流轉,統一復墾、管理,發動村民以投地、投資、投勞的方式,將荒山種滿杉樹。
“天晴的時候,能聽見颯颯的風聲。”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勍頗為自豪地指着一處山頭的杉樹林説,等它們成林後,報主管部門有計劃進行砍伐出售,一人能有近10萬元經濟收益呢!
大山成了木杉坳人的“綠色銀行”。經實地勘查,他們還在大山一隅發現一塊麪積較大的天然牧場,適合牧草種植和肉牛養殖。
目前,村支兩委已對這塊地進行整體承包,以“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户”的管理模式,成立戎輝生態農業公司,建設飼料加工廠、沼氣池和四格化污水處理池,形成循環供給飼料、供電以及污水處理的生態環保系統。
現在,戎輝公司共養殖肉牛220頭、山羊300餘頭、山雞2500餘隻,年收入可達80餘萬元。
記者手記
木杉坳的金山銀山
雖然下着雨,記者沿着盤山公路步行進村,卻未被泥土弄髒鞋子。聽村民説,過去水泥路被來往的礦車壓得不像樣,塵土飛揚,一遇雨天泥濘難行。幫扶工作隊駐村後,不僅拓寬了路面,還鋪上了瀝青。
都説“靠山吃山”,並非依賴資源稟賦“坐吃山空”。木杉坳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尊重科學又重視實際,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脱貧新路徑。
路,越走越寬。站在一處高地回望,山坡綠意盎然,山羊咩咩、黃牛哞哞,夾雜着淅淅瀝瀝的雨聲,清新而悦耳。這是木杉坳村脱下黑衣換綠裝的愉悦,更是村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交響樂。
是綠水青山,也是木杉坳的金山銀山。
[責編:陳舒儀]
[來源:三湘都市報]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