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温度」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地震專家這麼説……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闞楓 韋香惠)5日,四川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温出現乾旱。據此,有人引用“旱震理論”,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那麼,這種説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是否可以預測?

「科學的温度」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地震專家這麼説……

震後轉移受災羣眾。 朱元旭 攝

四川瀘定6.8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北緯29.59度,東經102.08度)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

截至9月5日15時00分共記錄到3.0級及以上餘震3次,其中6.0-6.9級地震0次,5.0-5.9級地震0次,4.0-4.9級地震1次,3.0-3.9級地震2次。

經四川地震專家綜合分析認為,此次地震震中位於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磨西斷裂附近,為主震-餘震型地震,根據區域構造、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資料,近期原震區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餘震活動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科學的温度」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地震專家這麼説……

甘孜州公安交警等救援力量正在搶通地震中受損的道路,疏散車輛。 甘孜州公安局供圖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

在此次四川瀘定縣地震發生前,中國南方地區出現高温乾旱現象。因此,有人在網上提出“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説法,還引用了“旱震理論”。

今年9月1日,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微信公眾號“貴州地災防治”曾刊載題為《話題: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是危言聳聽還是科學預測?》的文章,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説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撰寫的國別體著作《國語》中記載: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發生地震,岐山發生崩塌。

文中提到,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很大,司馬遷《史記》記載説西州三條大江大河都發生了斷流,岐山甚至發生了山體滑坡和塌方。

到了現代社會,中國地質學家耿慶國開始系統研究大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旱震理論”。他認為,“凡發生過6級以上大型地震的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前的1-3年間,往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乾旱災害。乾旱的地域越廣、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那麼之後所發生的地震強度就會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科學的温度」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地震專家這麼説……

震區的道路沿途的垮塌和落石。 四川森林消防供圖

專家:尚無科學定論,不能標籤化、簡單化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數十年來,中國的地震預報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出現了很多方法和理論,這其中,有不少理論都存在爭議,很多爭議理論至今都沒有定論,這也是科學探索過程中的常見現象。

對於耿慶國的理論,孫士鋐表示,這一理論本身有較為複雜的研究指標、研究要素和研究方法,不能就用一句“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來標籤化、簡單化理解,更不能在一次地震發生之後來過分放大傳播這句話,在地震預報領域,也不能以一種氣象事件來簡單進行地震預測預報。

“首先這個理論研究的是嚴重乾旱與七八級強震的關係,不是説跟五六級的這種地震相關;其次,乾旱有地域的前提條件,不同地區的乾旱和地震無法簡單聯繫。”孫士鋐稱。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於乾旱和地震的關係尚無定論,但孫士鋐稱,“有一點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即我們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和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肯定有關聯。”

對於地震發生的規律性研究,孫士鋐表示,地震在空間上具有相對集中性的特徵,地震在時間上也有相對的活躍期和平靜期之分。

“比如,一個時段集中在四川地區,一個時段集中在甘青地區,一個時段集中在華北地區等等,從全球來看,還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等等。就是説,在某一時段內,某一區域可能會集中出現,我們説四川地震多發,也只能説它在一段時間內多發,我們説華東華南地震較少,但也不能保證未來一百年,這一地區就肯定不發生地震。”

孫士鋐説,從地震研究來説,這種規律性現象較為明顯,但是要想科學解釋這些規律性現象,目前依然比較困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9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學的温度」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地震專家這麼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