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文章:政客誤導選民,中國不是美國工人失業主因
美國《外交》雙月刊5-6月號(提前出版)發表題為《懷舊的代價》的文章,作者為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文章稱,過去20年間,美國政府沒有奉行開放與融合政策。相反,它越來越傾向保護經濟不受外國競爭衝擊,而世界其他地方卻在持續開放與融合。美國需要擁護經濟改革,而不是懷舊。所謂中國的衝擊影響微不足道。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政壇已形成新的共識:美國不顧一切地奉行國際經濟開放政策,犧牲勞工利益,結果導致了經濟不平等、社會痛苦和政治爭鬥。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現在都支持“為中產階層着想的貿易政策”。實際落實中,這似乎意味着關税和“購買美國產品”計劃,旨在保護就業機會免受不公平的外國競爭衝擊。
保護主義不能解決問題
任何一屆關心美國民主制度存亡、更不用説社會正義的總統,都必須從克服民粹主義的角度評估經濟政策。保護主義的本能依據的是一種三段論:選出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民粹主義憤怒主要是經濟位移的產物,而經濟位移主要是對全球競爭採取放任自由政策的結果,因此爭取民粹派選民支持的最佳辦法就是堅定地反對不受限制的全球競爭。這種三段論得到了很多民主黨人和很多共和黨人的擁護。
可是,這種三段論的每一步都是錯的。民粹主義憤怒並非經濟焦慮的結果,而是已經察覺的相對地位下降的結果。過去20年間,美國政府沒有奉行開放與融合政策。相反,它越來越傾向保護經濟不受外國競爭衝擊,而世界其他地方卻在持續開放與融合。保護製造業就業崗位只有利於很少比例的勞動力,而給其餘勞動力造成重大損失。
實際上,通往正義與政治穩定之路也是通往繁榮之路。美國經濟現在所需要的恰恰是加大來自海外的壓力,而不是保護主義壁壘或試圖拯救具體地區的具體行業。
與流行看法相反,美國總的來説,過去20年一直在退出國際經濟。儘管口口聲聲説全球化是美國的政治麻煩,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隨着國際競爭減弱,緊張關係卻在加劇。事實上,美國比其他大部分高收入國家的經濟不平等和政治極端化都要嚴重。這並不是説來自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競爭對美國工人沒有影響。可是,真正的影響是,即使美國政府逆全球化潮流而行,影響仍然存在,説明加強保護主義不能解決問題。
中國衝擊影響微不足道
數十年來,隨着各國開放經濟,全球貿易一直在增長。2008年,進出口總額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1990年的39%增至61%。之後,貿易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大幅下跌,但是隨後又緩慢回升,2019年達到了崩潰前的水平。可是,美國卻抵制這一趨勢。美國貿易佔GDP的比例增速低於其他國家:從1990年的20%增至2008年的30%,一直大大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當然,作為一個擁有規模大、先進發達、多樣化經濟,而且被海洋與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隔開的國家,美國的貿易佔比低於平均經濟體水平,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它沒有理由不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以大致相同的速度開放經濟,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印度、東歐和部分拉美國家早已加入全球市場。
這些趨勢與經常提及的,説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勞工深受其害的報道背道而馳。經過多次辯論後,經濟學家就1999年之後因中國競爭而導致的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的上限數量達成了一致:在1.5億的勞動力中,最多流失了200萬。換言之,從2000年到2015年,中國造成的衝擊大約每年造成13萬美國人失業。這只是美國勞動力市場平均流失率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政客誤導選民後果嚴重
因中國競爭而失業的美國人,並不比因自動化或工廠遷至另一個州而失業的人應該得到更多或更少的支持。很多崗位都不穩定。中國貿易影響受到的不相稱的強烈抗議,它本身忽視了其他更多正在經歷失業的低薪工人的體驗,而且也忘記了前幾代勞工因外國競爭而失業時設法適應競爭的辦法。為何引起巨大政治關注?也許與受到中國衝擊的勞工主要是白人並生活在遠郊或小城鎮這個事實有關。
美國需要擁護經濟改革,而不是懷舊。要告訴選民:製造業的“好工作”是恢復往日繁榮的關鍵所在而且必須保護國家免受全球競爭之苦,這種想法不僅具有誤導性,而且具有毀滅性。不能憑藉加強地方主義者和民粹主義者的懷舊地位感來收買賄賂他們。將鄉村和遠郊地區的人與當地就業捆綁為一體的彌補性努力,實際上也會讓他們在經濟上更加不堪一擊,這反過來將激化保守政治興起。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