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上個世紀初期,芬蘭總參謀部制定了一個防禦計劃,以保護自己的國家免遭野心勃勃的蘇聯的侵略。芬蘭主要需要防禦的地段是與蘇聯接壤的卡累利阿地峽,這裏擁有沙皇俄國時期修建的舊防禦工事。當芬蘭統一以後,這條舊防線也根據蘇芬互不侵犯協議被劃入了芬蘭境內。芬蘭只需要基於已有的舊防線進行翻新改造,就能夠獲得一條堅如磐石,固若金湯的防線了,這條計劃中的防線在後世被稱為“曼納海姆防線”,它曾在冬季戰爭中令蘇軍頭破血流而名聲大噪。

一、曼納海姆防線的設計

芬蘭修建曼納海姆防線的計劃起始於1918年的春天,當時芬蘭陸軍少將奧恩克爾提議以防禦蘇聯潛在的入侵威脅為目的,沿着卡累利阿地峽構築一條防線。當地有一條沙俄時代留下的舊防線,它穿越倫佩蒂,胡瑪洛基,蘇瑪等湖泊沼澤邊緣地帶,堪稱易守難攻。

儘管有些年久失修,但只要翻修擴建一下依舊可堪一用。但這條舊防線設計比較單薄,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需要沿着防線的後方構築兩條梯級防線以備不時之需。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畢竟蘇聯軍隊以數量龐大著稱,他們可以不計犧牲地淹沒掉單一的防線,所以兩條梯級防線距離主防線要擁有一定的戰略縱深。同時每條防線還需要構築反坦克塹壕和反坦克火力點,最好再配以防空火力點。在未來的戰爭中坦克和飛機將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防禦設計需要考慮到未來20年到30年的軍事技術更替帶來的威脅。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參加防線設計工作的除了芬蘭軍事統帥曼納海姆外,還有一名叫做拉普的陸軍中校和一名叫做馮·海涅的陸軍少俠。這兩人均是來自瑞典陸軍的芬蘭族裔,他們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幸觀摩過德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戰後又曾赴法國考察,所以對防禦作戰和攻堅戰有一定的瞭解。

根據拉普中校的評估,蘇聯的入侵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蘇軍必然會不惜代價保衞他們的列寧格勒,而保衞列寧格勒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動進攻,佔領維堡沿線,將芬蘭的邊境推向更遠的北部。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根據諸位芬蘭軍官的設想,卡累利阿防線或稱曼納海姆防線,總共需要1000座永備工事,200座中小型堡壘,每處陣地前都要鋪設雷場並構築反坦克壕溝,工程量巨大,最快也需要5年才能完成基礎施工。考慮到芬蘭憑藉自身的勞動力恐怕無法儘快完成施工,因此芬蘭總參謀部授權滑雪部隊越境捕捉蘇聯人,將抓來的人投入到施工建設中。

僅在1920年,芬蘭滑雪部隊越境抓捕的蘇聯平民和士兵就有約300人,再加上此前芬蘭內戰中的俘虜,勞工人數大約有500人左右。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無論滑雪隊怎麼越境抓人,人力依舊無法滿足防線的建設需求,畢竟蘇聯對芬蘭人的軍事行動早有防範。因此最終芬蘭總參謀長奧斯卡·恩克少將決定將防線做出一些調整,儘可能沿着卡累利阿地峽最短的距離進行施工,並活用沼澤地帶減少施工量。原計劃中要修建的一千餘座永備工事改為分期施工,第一階段先在主防線上建造168座永備工事,10座小型堡壘,每座堡壘裝備一門76毫米戰防炮或者75毫米戰防炮。

防線上還需要構築114座機槍野戰掩體,6座炮兵野戰掩體,1座機場和27座防空洞。梯級防線上的工程量相對小很多,兩條梯級防線暫時先修建16座永備工事,挖掘幾條塹壕就夠了。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整個曼納海姆防線中維堡防線是最為堅固的,僅維堡周邊就計劃構建4座要塞和一座要塞指揮中心。按照設想,每座要塞最少要安裝2座305毫米要塞炮和6門可以平射的火炮。要塞上還需要安置5座可以朝六個方向射擊的小型碉堡。

這個設計的構想是源於一戰法國的單兵地堡,它小巧隱蔽,但卻非常致命。而305毫米要塞炮足以威脅到列寧格勒北郊,讓蘇聯人不敢輕舉妄動。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另一處重點防禦地區在薩爾門凱塔河沿岸,這裏將安置7座鋼筋混凝土碉堡,2座中型堡壘和1座要塞。要塞裝備有4門127毫米火炮,並配屬有一個重炮兵營,足以封鎖附近的交通通道。位於倫佩蒂村的防線顯得比薩爾門凱塔河防線更加堅固,這座小村落附近的防線上擁有12座鋼筋混凝土碉堡,2座中型堡壘和1座要塞。村裏還擁有2座防空洞,足以為村中的168名村民提供防空庇護。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但這些永備工事也並非是完美無瑕的,由於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很多工事都只有地表一層建築,只有要塞和堡壘才擁有多層結構和地下通道。這就使得這些工事大多處於重炮火力的直接威脅下,如果不幸被重型榴彈炮擊中,就算工事沒有被摧毀,裏面的人也可能因為猛烈的爆炸而失去戰鬥力。因此所有的防禦工事都被進行過精心的偽裝,降低識別度提高生存率。

二、曼納海姆防線的二次擴建

1932年,芬蘭首席防禦工程檢驗官薩爾林上校與防禦工程師法布里斯,在走訪了已經完工的曼納海姆防線一期工程後,覺得現有的防禦佈置過於單一,缺乏足夠的科學設計與佈置,完全是為了趕工修建出來的簡易防線。

雖然部分地段的防禦工事比較密集,防禦戰力也比較可觀,但這並不能代表整個防線固若金湯,因此二人計劃展開二期工程,鞏固並擴大曼納海姆防線,加強芬蘭邊防防禦戰鬥力。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新的永備工事設計方案採用了全新的概念,採用了雙層鋼筋框架結構,其中不止夾層裝甲鋼板,還使用鋼絲網對混凝土層進行加固,防止遭到重炮轟擊時產生混凝土崩落進而殺傷士兵。同時新擴建的工事要求全部擁有地下通道,以便於在遭到炮火攻擊時方便人員躲避或者轉移。所有的永備工事還需要重新設計供暖設備和採購進口的空氣過濾設備,提高士兵的生存率。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1934年二期工程正式展開,芬蘭軍方預期將在35年冬季前,沿着曼納海姆主防線修建200座永備工事和40座中小型堡壘,23座要塞。芬蘭軍方非常清楚自己的軟肋,所以第二期工程不止要對主防線進行擴建,還要修繕第二和第三梯級防線。

因此梯級防線需要構築130座永備工事,還需要構築足夠的野戰工事,確保整個曼納海姆防線擁有40到60公里的戰略縱深。實際上曼納海姆防線的第二梯級防線距離主防線只有3公里,第三梯級防線距離主防線達到了78公里,因此戰略縱深遠超出了芬蘭總參謀部的預想。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直到1939年,蘇芬戰爭爆發前,蘇聯情報部門的調查報告指出曼納海姆防線上,總共擁有296座永備工事和897座野戰工事,鋪設有全長330公里的鐵絲網。當然曼納海姆本人的回憶錄中,防線上的永備工事數量要比蘇軍報告中的少了不少,僅有132座永備工事。

而在《芬蘭設防歷史》一書中則提到曼納海姆防線上總共擁有313座永備工事,到底誰説的才是真實數字,現在也無從考證了,畢竟年代久遠,且不少工事毀於戰火。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平均每個芬蘭步兵師負責防守10公里到25公里的防區,部隊一邊在防線上駐紮一邊接受訓練。芬蘭軍方每個月還會進行一次小規模的演習,提高部隊的戰鬥技巧。

直到1939年9月,芬蘭在曼納海姆防線上舉行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演習,模擬蘇軍進攻防線,而後芬蘭軍隊依託防線展開反擊。僅僅一個月後,有關蘇軍正在動員的情報就送到了芬蘭總參謀部的桌面上,預測蘇聯軍隊將會有兩個集團軍在1600架作戰飛機和1800輛坦克的掩護下進攻芬蘭。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而芬蘭方面僅有388架戰機和63輛坦克,情況看起來是非常絕望的,但芬蘭軍隊卻以劣勢兵力在曼納海姆防線上拖住了數倍於己的蘇軍部隊,還打出了擊斃擊傷蘇軍高達37.5萬的恐怖戰績。蘇軍資深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制定的作戰計劃,在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前徹底破產,蘇聯名將伏羅希洛夫和梅列茨科夫等人也顏面掃地,最後還是芬蘭因為後勤超負荷無力再戰,才讓蘇軍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

結語

總的來説曼納海姆防線堪稱是二戰表現最佳的防線了,它完美地達成了自己的作戰任務,給來犯的蘇軍造成了慘重的傷亡。但防線再堅固也總有被突破的時候,加上芬蘭自身國力弱小,修建曼納海姆防線已經是拼盡全力了,最終在經過4個月的鏖戰之後還是後勤透支。最終撞得頭破血流的蘇軍集中使用坦克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芬蘭被迫簽署了屈辱的割地協議。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防禦工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芬蘭》

《1939-1940冬季戰爭中的芬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41 字。

轉載請註明: 堅如磐石的曼納海姆防線,一千座防禦工事,令蘇軍撞得頭破血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