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進整形醫院的年輕人

“誰也沒法接受從美變醜的樣子。”醫美水深,當心“微整形”變成了“危整形”。

湧進整形醫院的年輕人

韓菲(化名)現在最開心的事,就是對着鏡子反覆欣賞自己的鼻子。

兩個月前,韓菲花費兩萬元做了隆鼻手術,術後效果讓她很滿意。“以前我這鼻子太塌了,顯得人太蠻了。做完之後鼻子翹挺且精緻,整張臉都襯得立體不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走進整形醫院。

“現在我們的消費羣體明顯趨於年輕化。”在一家整形醫院負責導醫工作的張麗(化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以前來諮詢、做醫美、整形的顧客多為30+的姐姐,如今年輕人佔比上升,客户羣體轉為以年輕人居多。

據醫美平台“更美APP”發佈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醫美消費主體80後佔比23%,90後佔比21%,95後和00後分別佔比35%和18%,遠高於僅佔比3%的70後及以前。

他們都在做什麼?張麗告訴記者,“年輕人選擇隆鼻、雙眼皮等項目來提升顏值已不是秘密。熱瑪吉、玻尿酸、激光嫩膚等輕醫美成為日常護膚選擇。”

“閨蜜圈中經常有做過整形或輕醫美的閨蜜來分享,甚至不時邀約組團去做手術或者打針。”韓菲説。和那些希望通過醫美項目來恢復青春的中年女性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對美的追求,以及對整形的認知和觀念早已發生變化。

有人為顏值買單,有人整形上癮。但值得注意的是,整形行業的火爆難掩背後的風險——各類醫美機構野蠻生長,行業亂象不時爆出。醫美廣告真假難辨,困擾醫美行業的還有致命問題:非醫療美容場所從事醫療美容治療、非正規培訓的專業醫師執業、非合格的醫療美容產品使用等“三非”亂象。而這些亂象都可能給年輕人帶來傷害。

“整形存在一定風險。年輕人誤入黑醫院而遭遇毀容的消息比比皆是。”張麗説,“在追求美的路上需要謹慎。”

醫美水深,當心“微整形”變成了“危整形”。

湧進整形醫院的90後

元旦放假前,25歲的韓菲(化名)決定去整形醫院做隆鼻手術。

儘管父母、男友以及身邊閨蜜都強烈反對,但韓菲態度堅決。她對自己的鼻樑不滿很多年了。

為了手術效果,韓菲早早就開始準備起來。在網上四處搜尋相關的整形信息,在知乎、小紅書等平台上和網友熱烈討論成功概率,還拉着身邊曾做過整形手術的閨蜜將城裏幾乎所有整形醫院都跑了個遍。再和導醫、主刀醫生反覆進行溝通,翻閲醫院此前的相似案例和術後效果。在折騰了近半年多時間後,她最終敲定一家在當地頗具盛名的醫療整容機構。

上海的林露(化名)也在春節放假前預約了一家整形醫院,她計劃做個雙眼皮手術。

林露個頭高挑,一口吳儂軟語,笑起來的時候眼睛總是眯成一條縫。在大學期間,她從未想過自己會有一天想動自己的眼睛。但參加工作後,同事偶爾會就她的單眼皮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雖然沒有惡意,但也讓林露內心很在意。她覺得身邊女同事的眼睛都又大又有神,交流後才發現,原來不少同事曾做過雙眼皮手術。

“大家都説明眸善睞,但我眼睛太小,根本就不明,更別説善睞了。”林露曾經為此鬱悶,“單眼皮不但看上去眼睛小,還總給人沒有精神的感覺。”

雙眼皮在醫美整形裏是最尋常的小手術。在這個顏值經濟的時代,醫美越來越被更多的年輕人所接受。

“如今消費羣體明顯趨於年輕化。”在一家整形醫院做導醫工作的張麗表示,以往來的顧客多為中年女性,如今則以年輕人居多。“中年顧客是因為皮膚、五官隨年齡增長日益鬆弛而不得不做,但90後乃至00後的年輕人則將醫美當作美容常態,希望通過整形、打針等方式來提升容貌。”

她表示,她所工作的醫院以前的客户大多是年齡30+,經濟能力更為充裕的女性。儘管醫院為了營造人氣,也不時會推出針對年輕市場的優惠活動,但真正的盈利來源還是這個羣體。而如今年輕市場的崛起,讓醫院逐漸做出調整,開始重視起年輕人的需求來。

不少90後和00後的女性正在熱衷於醫美。據“更美APP”發佈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醫美消費主體正逐漸向年輕羣體轉移。其中80後佔比23%,90後佔比21%,而95後和00後則各佔比35%和18%,遠高於僅佔比3%的70後及以前。

“現在日常肌膚保養都會選擇醫美的方式。”21歲的陳可(化名)在一週前剛打完玻尿酸。她告訴記者,醫美早已在自己的閨蜜圈流行開來,身邊的小姐妹大多數都做過瘦臉針、玻尿酸、水光針等輕醫美項目,當然也有人在臉上“動過刀”。

不安:為什麼花錢找罪受?

湧進整形醫院的年輕人

隆鼻手術當天,儘管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但在踏入醫院的那一瞬間,韓菲還是怕了。

主刀醫生初期給出的兩套方案是耳軟骨隆鼻和半肋骨隆鼻。對比很久後,韓菲最終選擇了後者。

“醫生告訴我耳軟骨隆鼻在幾年後可能出現垮塌的風險。而半肋骨隆鼻雖然難度高,但效果更好,還沒有後遺症。”韓菲告訴記者,“醫生需要通過在腹部開孔的方式將肋軟骨取出,再搭配着假體植入進鼻子來完成手術。”

韓菲在護士的帶領下做完洗臉、刷牙等術前準備後,心跳突然快了起來,她渾身一個勁地發抖,內心焦躁不安,一度產生了奪門而出的念頭。“當時什麼想法都湧現了出來。有變美的興奮,也有害怕出現意外的擔心,甚至覺得要不算了吧,不做了。”

手術進行了三個小時,終於結束。韓菲被送進病房休息時,她發現鼻子沒有任何知覺,伸手輕輕地觸碰了下,上面貼滿了膠布,腹部同樣因為手術縫合也貼着膠布。

術後的那天晚上,隨着麻醉藥效的消失,鼻子開始出現火辣辣的疼痛,整張臉也腫脹起來,這讓韓菲惶恐不安。她不斷地諮詢着護士,儘管得到“沒事”的肯定回答,但內心還是忐忑不安,腦海裏不斷閃現着手術失敗的陰影。

恢復期需要七天。這段時間裏,韓菲的鼻子塞滿了棉花,呼吸只能靠嘴,這讓她格外難受,鼻子的不適感更是讓她徹夜難眠。她開始遷怒男友,責怪對方為何不在阻止她做手術決定時更強硬點,“為什麼要花錢讓自己找罪受?”

醫院很少會將恢復期內可能遭遇的痛楚告訴前來整形的年輕人們,這讓他們在術後難以接受,因為突來的疼痛而焦慮萬分。

在做完雙眼皮手術的當天,林露的眼睛腫脹得看不到任何東西,需要不斷地用冰袋減少陣陣刺痛。醫生叮囑她在術後48小時內不能洗臉,只能在早上用棉籤和眼藥水清潔傷口。在被家人接回家後,林露看着鏡子裏的自己,“像條金魚。”

七天後,當林露眼皮上的線被醫生用鑷子拽出來的那刻,原本以為不會痛的林露叫了起來,劇烈的疼痛讓眼淚不斷地往下掉。

拆線後眼睛仍然腫脹,醫生告訴她,要恢復到真正自然的狀態,還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原本準備戴眼鏡來遮擋痕跡的計劃也被阻止。“如果你不想留下永恆的疤就別隨便觸碰,更不要輕易用頭髮和外物遮擋。這一個月就醜着忍過去。”醫生這樣警告林露。

“這是術前完全沒有想到的。”林露説,“最開始以為幾天就能好,沒想到還需要這麼久。現在只能期待最後的效果能滿意。”

上癮:誰也不能接受從美變回醜

“真的容易上癮。你在發現自己的容貌有了明顯提升後,自然會誕生改善其他部位的想法。”韓菲告訴記者,“女生對美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誰不想自己更漂亮點。”

這幾乎是所有湧入醫美整形的年輕人的想法。

湧進整形醫院的年輕人

打過玻尿酸後,陳可(化名)發現臉頰比起之前明顯水嫩光滑很多。在和朋友聚會時,對方也第一時間注意到她的變化。這讓陳可越發迷戀醫美為自己帶來的改變。她開始關注起各家醫美APP來,並不時向整形機構諮詢和預約更多的輕醫美項目。她計劃找個空閒時間再去打下瘦臉針,“我的咬肌有點大,準備用打針的方式讓臉型更瘦點。”

在鼻子完全恢復後,韓菲似乎也忘記了此前自己所經歷的疼痛,她對術後效果很滿意,心情也隨之變得好起來,覺得所有痛苦與焦慮都物有所值。她在照鏡子時又開始不滿起自己其他的五官,覺得和鼻子不搭,內心甚至湧現起“找個時間把其他地方也做下”的計劃。

“年輕人做了一次手術後,很多都會沉迷術後效果,最終成為回頭客。”3月8日,剛送走一批客人的張麗終於有時間喘口氣,“從元旦節忙到現在就沒歇過。每天除了接待初次諮詢預約的顧客外,更多時間則是處理此前的顧客希望再次整形的需求。”

她所在的整形醫院年初就接到不少預約訂單。這讓張麗和同事們每天幾乎從早上9點開門一直忙到下午6點下班,加班更是常態。在近10個小時裏,她不斷帶領着客人穿梭於導醫室和醫生辦公室,一刻都閒不下來。“現在醫院的訂單都堆到一個月後了。以前醫生每天可能就兩三台手術,現在至少四五台。”張麗説。

張麗的顧客名單上近60%都是回頭客。她發現越來越多的顧客在體驗到醫美整形的甜頭後,就會主動表示希望對其他部位進行改進的意願,“做了鼻子想做眼睛,做了眼睛想做豐唇。年輕顧客受愛美之心驅使,希望以這種方式讓容貌得以更大的提升。”

相對雙眼皮、隆鼻等傳統整形項目,玻尿酸、熱瑪吉、瘦臉針等輕醫美項目更容易讓年輕人沉迷其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中國輕醫美市場在2019年用户規模超1100萬人,2020年用户規模更是達到1500萬人。艾瑞諮詢報告稱,中國輕醫美市場佔整體醫美市場規模的比重遠高於手術類美容整形市場,近年來穩定在65%-70%左右。2019年,中國輕醫美市場規模為1191億元,同比增長15.86%。

“以前打了瘦臉針後覺得臉型很好看,但幾個月後發現逐漸恢復成最初的樣子,內心肯定沒法接受。所以養成了定時去醫院打針的習慣。”在進行雙眼皮手術之前,林露早已是輕醫美愛好者。

“輕醫美現在已成為部分年輕人生活的必需品,就像護膚、化妝般已是常態。”林露表示,輕醫美主要為注射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能達到美膚、瘦臉等美容需求,但也會逐漸失去效果,想要保持住容顏,就必須持續地做,感覺停不下來。

“上癮。”林露説,畢竟,“誰也沒法接受從美變醜的樣子。”

背後:整形火爆亦藏風險

顏值經濟時代,年輕人對容貌的追求,還有其他原因。

24歲的王磊(化名)大學畢業後在一家短視頻公司擔任UP主,但因為臉上皮膚不光澤而被網友詬病。這讓他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的低谷。後來在同事的建議下嘗試做了玻尿酸,發現效果不錯,這讓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去打玻尿酸、瘦臉針等輕醫美,維持在屏幕上帥氣的形象。”

那些因為長相問題而失去不少機會的年輕人,希望靠整形美容來提升顏值,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爭取更大空間。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荷馬仕在《顏值和勞動力市場》中曾得出這樣一組數據:一個容貌低於平均值的人每小時少賺9%的薪水,而容貌高於平均值的人每小時則多進賬5%。相差的14%放大到一生,則可能讓兩者之間的收入差達到23萬美元。

“雖然不是完全看臉的時代,但如果顏值和能力並存的話,肯定機會也要大一些。”王磊説。

在出沒於醫院的時間裏,王磊發現如今選擇醫美項目的男性也越來越多。據天貓數據顯示,2020年“雙11”期間,醫美醫療訂單量環比增長近7倍,其中有近三成訂單來自男性消費者。

3月10日,貝殼財經記者以“整形”為關鍵詞在企查查平台搜索發現,國內目前涉及到這一領域的公司機構共18115家,僅2020年內就成立了1108家。

“現在醫美市場太熱了,幾乎隨時都能聽到新的醫美機構誕生。”張麗告訴記者,“不少無法拿到醫院機構資質的新入行者,紛紛轉而開起醫美診所來切入市場。”

記者瞭解到,醫美機構按照規模和實力分為醫療美容醫院、醫療美容門診部和診所三個級別。

“三者之間在配備的醫療牀、設備、消毒環境級別以及人員資質數量等方面有着本質區別。”張麗説,“美容門診部和診所只允許做一些雙眼皮、激光美容、注射美容等風險較低的項目,而類似隆鼻、吸脂、隆胸等有難度的項目只能在整形醫院進行。”

行業的火爆讓不少小醫美機構眼紅。市場中也逐漸暴露出現各種問題。醫美賽道繁榮的背後,是非法行醫、醫療事故、專業人才緊缺等多種問題的接踵而至。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年中國醫美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國內有超過8萬家生活美業店鋪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儘管國家對不同等級的醫美機構所開展的項目都做出規範和限制,但其中仍存在15%的機構超經營範圍。此外按1.3萬家醫美機構計算,在非多點執業情況下,正規醫師需求數量約為10萬名,但實際從業的醫美醫師數量僅有3.83萬名。而在“來錢快、誘惑大”的醫美黑產催生下,滋生出大量自稱“專家、醫生”的非法從業者。

據中整協數據顯示,醫美非法從業者數量超過10萬人,不合法醫生約佔醫美醫生總人數的72%。同時還約有14%的合法醫師進行不合規操作。

如今,在地鐵、公交、電梯等各種場所充斥着大量醫美廣告,宣傳着醫美帶來的改變,但對其中隱藏的風險和弊端卻避而不提。這些狂轟濫炸的醫美廣告讓消費者步步深陷,“三非”亂象更是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有專家提出,醫美業發展的亂象,也需要“整形”。

“年輕人誤入黑醫院而遭遇毀容的消息比比皆是。”張麗説,“整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在追求美的路上需要謹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覃澈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21 字。

轉載請註明: 湧進整形醫院的年輕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