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七一勳章”獲得者廷·巴特爾:我是一名牧民,這是我的職業榮耀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綜合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會堂“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身着一襲藍色蒙古族長袍的,正是被稱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爾。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紮根牧區,在近50年的時間裏,憑着“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廷·巴特爾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名牧民”,無論獲得多少榮譽,這一點都不會改變,“這是我的職業榮耀”。

廷·巴特爾。圖源洪格爾高勒鎮信息平台

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

廷·巴特爾出生於1955年。他出生的這一年,他的父親廷懋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之一。廷懋還先後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廷·巴特爾雖生長在父輩的光環下,卻下決心自己做出一番事業。19歲時,巴特爾高中畢業,下鄉到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蘇木薩如拉圖雅嘎查。知青返城時,他本可以回到呼和浩特,卻成為同批幾十名知青中唯一沒有離開的人。

薩如拉圖雅嘎查是一片總面積達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處有着“黃色野馬”之稱的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部。由於超載過牧和連年的自然災害,薩如拉圖雅嘎查曾是全蘇木(鄉)生態條件最差、經濟最落後的嘎查。

年輕的廷·巴特爾把牧區當成了自己的家,不僅學習當地語言,還學習騎馬、放牧、打草等技能。很快,他就融入當地,還當選了薩如拉圖雅生產大隊大隊長。

上世紀80年代,薩如拉圖雅嘎查實行草場、牧畜雙承包制。這一制度雖然調動了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卻因缺乏科學的引導,導致牧民盲目增加牲畜頭數而忽略了草場的保護。大量增加的牲畜很快超過了草場承載能力。草場退化、土地沙化日益嚴重,廷·巴特爾意識到,要改變現狀,必須實行“圍封輪牧”,才能讓草場可持續發展。

新政策一出,牧民們將信將疑。廷·巴特爾決定用成果説話,從自家做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1986年,廷·巴特爾賣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休養生息。第二年,300多畝草場打了九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們親眼看到了“圍封輪牧”的好處,紛紛進行封育和劃區輪牧。

1993年,廷·巴特爾當選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他針對當地的生態問題,提出了“蹄腿理論”:1頭牛和5只羊的經濟價值相當,但養1頭牛付出的辛勞和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從草場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1頭牛有4條腿,5只羊有20只蹄,且牛卷着舌頭吃草尖,羊喜歡刨草根吃。因此,5只羊對草場的破壞性大於1頭牛。

基於這個理論,廷·巴特爾倡導牧民少養羊、多養牛,並引進西門塔爾優質乳肉兼用牛與本地牛雜交,培育高產優質母牛。他用自家財產抵押,如果牧民虧了本,自掏腰包賠償牧民的損失。除了牲畜養殖,廷·巴特爾還帶領牧民積極拓展相關產業,如奶製品、肉製品加工。嘎查黨支部扶持的20多户貧困牧民現在已全部脱貧。

近50年的時間,廷·巴特爾紮根牧區,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探索出既保護草原生態、又讓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態“從白色變回綠色”。同時,也將薩如拉圖雅這個“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2009年以來,廷·巴特爾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一百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等榮譽稱號。

現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的特木爾呼與廷·巴特爾共事已有20年,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儘管如今廷·巴特爾已經從黨支部書記的位置上退下,但仍心繫草原和牧民。一有空,他就會到牧民家中走走看看,和牧民聊天,給牧民出主意,幫助牧民解決困難。

在得知廷·巴特爾獲授“七一勳章”時,特木爾呼表示自己也“十分激動”。他認為這一獎項是莫大的榮譽,但同時也是廷·巴特爾應得的,“他做的事就在那裏。”

廷·巴特爾。圖源洪格爾高勒鎮信息平台

對話廷·巴特爾同事、現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特木爾呼

新京報:你對廷·巴特爾有什麼印象?

特木爾呼:無論是工作方面還是生活方面,他在我心裏面是“最好”的。他為人特別親切、温和。我還記得,2000年,那時候嘎查的環境還不太好,沒有現在這麼好。因為土地沙化嚴重,雨水少,牧草長不起來了。我家沒有牧草,廷書記就想辦法給我拉牧草。平時牧民有些什麼困難,他都會幫忙解決。

新京報:你們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特木爾呼:比如説,如果廷書記要做什麼事,牧民不聽,他就自己做榜樣,讓他們看。牧民看發展得好,就跟着他一起幹,最後大家都願意跟着他一起幹了。

新京報:廷·巴特爾的各種舉措對當地有什麼具體的影響?

特木爾呼:生態好了,我們的收入也高了。以前全嘎查60%的土地都比較沙化,現在生態就好多了,白的地方都變綠了。以前牧民人均年純收入最低只有1000來塊錢,最高也就三四千元。現在人均年純收入到了1萬多元。

新京報:薩如拉圖雅嘎查的環境是從哪一年開始變好的?

特木爾呼:2000年以後,這20年慢慢就緩過來了。我們引進了優質的改良品種牛,賣出去的價錢高了,2000年那會兒賣一頭牛犢子最多也就5000來塊錢,現在最好的能賣2萬多元,平均也得1萬來塊錢。不光肉價上去了,奶價也漲了。

新京報:現在薩如拉圖雅嘎查都發展了什麼產業?

特木爾呼:主要還是養牲畜,還有製作奶食品,奶酪、奶豆腐、奶皮子、奶渣子,這些方面的收入也挺高。2007年-2017年的十年間還興起過旅遊業,不過為了保護生態,現在不做了。

新京報:廷·巴特爾現在主要做什麼工作?

特木爾呼:他雖然不再擔任嘎查書記了,但一有時間就去牧民家裏,跟牧民聊天瞭解情況。如果牧民有困難,他就給出出主意。他不光了解咱們嘎查100多户人家、300多個人,全旗縣裏面的嘎查牧民家裏他都去,互相學習,把其他嘎查的經驗也帶回來。

新京報:聽説廷·巴特爾獲授“七一勳章”,你是什麼感受?

特木爾呼:很激動。咱們就是普通的牧民、基層的幹部。他獲得了國家那麼大的榮譽,你説激動不激動?但我覺得這個獎也是他應該獲得的,他做的事情就在那裏。

個人簡介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黨,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紮根牧區、苦幹實幹的楷模,憑着“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紮根牧區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改革先鋒”等稱號。

(參考資料:新華社、央視新聞、內蒙古日報、騰格里新聞、內蒙古自治區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活力內蒙古”等)

新京報記者 徐楊

編輯 劉倩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