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露天卡拉OK、廣場舞音樂吵鬧擾民 噪音到底該咋辦?專家:視環境設分貝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綜合

來源標題:擴音器、飆高音 廣場舞音樂“震耳朵”


7月28日晚,朝陽路南側的北岸商業廣場,市民聚集跳廣場舞,臨街居民反映音響聲音大。


7月28日傍晚,常營公園,有遊客設置大音響和投影屏幕,露天K歌。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提出重點治理公共衞生、公共場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區生活、旅遊、網絡電信等六個領域的不文明行為。新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向不文明説不”,關注身邊的不文明行為。

在公共場所秩序方面,條例提出重點治理“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娛樂、健身時使用音響設備產生噪聲,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等不文明行為。記者近日探訪發現,無論是小區周邊公共場所還是公園,音響聲音過大擾民的現象仍然存在。

探訪1

商業廣場舞曲聲音大臨街居住老人睡不着

李女士家住京煙宿舍小區,每天晚上,小區對面公共區域的廣場舞音響聲都很大,讓她感到困擾。“家裏老人休息得早,經常被音樂吵得睡不着覺。”

李女士所説的公共區域是朝陽路南側的北岸商業廣場,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裏每天晚上至少有4、5個文藝團體聚集,交際舞、廣場舞、水兵舞的音浪一波蓋過一波。時間過9點半,咚咚的音樂仍然響個不停。

“有的時候聲音特別大,都震耳朵。”附近華龍美樹小區北門的保安告訴記者。一些居民反映,夏天大家都開着窗户,朝陽路兩側幾棟樓的居民聽到的聲音格外大。

除了拉着音響來跳舞,廣場上還有兩撥兒人用車載電腦播放音樂唱歌唱戲。一位拿着麥克風飆完高音的先生説,他們不對外人開放,“就是幾個愛好唱歌的朋友湊在一起玩玩。”

針對李女士反映的問題,記者諮詢了三間房地區城管執法隊。一位工作人員稱,曾有市民向12345熱線反映過北岸商業廣場夜晚噪音問題,但唱歌跳舞是自發組織的娛樂活動,不屬於經營活動且不收費,所以他們只能到現場商量勸説,沒法處罰。“聽勸的會小聲點,不聽的我們也沒有辦法。”

這位工作人員稱,城管管的是飯店音響噪音擾民、夜間施工噪音擾民。如果噪音過大,居民可以報警。“不過之前派出所也去過那裏,沒招兒。”

探訪2

公園裏2元飆歌一首部分遊客盼幽靜環境

7月28日晚7點半,記者來到常營公園,剛進南門,就聽到鼓點強勁的音樂聲。記者循聲前往,看到西側草坪上放着一個大音響,兩位遊客正熱情高漲地唱歌。一塊幕布掛在三輪車上,投屏、燈球、點歌器一應俱全,儼然一個露天卡拉OK現場。一位大姐介紹,唱歌只需2元一首。

“每次跑步經過這裏都覺得好吵。”經常來夜跑的田小姐表示,她贊同大爺大媽在公園唱歌自娛自樂,但希望他們也能顧及他人感受,不使用話筒並調小伴奏音量。

針對噪音問題,常營公園一位工作人員稱,這裏屬於郊野公園,園方無法管理遊園者,公眾覺得受到干擾只能報警。“前一陣子有住得離公園近的居民,孩子要考試複習(覺得被打擾),就報了警。”

在興隆公園記者看到,有一些文藝團體在此鍛鍊,無論是唱歌、跳舞還是舞絲帶,都是用擴音器大聲外放音樂。記者使用手機分貝儀App測試,顯示部分聲音超過80分貝。

對於公園的“音樂聲”,遊客觀點不一。一位中年遊客表示,自己並不介意公園的聲響,“這屬於羣眾娛樂活動,大家唱歌跳舞挺有氣勢,我覺得這給公園帶來了一些生氣。”也有遊客認為,部分活動聲音過大,離老遠就能聽見,影響了公園幽靜的氛圍。

在市公園管理中心網站的“互動交流”板塊,也有市民反映公園噪音大的問題。有網友此前反映九棵樹漫春園公園常年有露天卡拉OK擺攤,每天晚上7點唱到半夜產生噪音擾民,但“警察稱擺攤的都是老人,最多勸離”。

■應對

有景區推出“限噪令”“無噪音日”

2017年發佈的《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針對近年來,投訴較多的廣場舞等公共娛樂場所的羣眾性娛樂文化活動,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加強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對公共場所羣眾性娛樂文化活動的管理。

根據《北京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應當控制音量,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噪聲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由公安部門進行處罰。公安部門給予警告後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記者注意到,近幾年北京多個公園明確禁止大音響入園,引入“無噪音日”等“降噪”措施,希望降低噪音對古建和鳥類活動的影響,還給遊客一個安靜的遊園環境。

2013年,景山公園對園內合唱團體、羣眾舞隊提出噪音限制在90分貝以下的“限噪令”,超標10次將勸退出公園。2014年,景山和北海兩家公園曾設置“無噪音日”,要求活動的團體或個人產生的音量不超過55分貝。2016年,天壇開始實行分區管理,要求遊客在核心文保區、主要幹道等不進行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今年7月,天壇又建議影響到他人正常遊覽的合唱活動移步到西北外壇,同時要求音量控制在70分貝內。

2017年,紫竹院公園安裝了11處噪音監測點位。今年6月,陶然亭公園門區開闢遊客大音響存放固定區域,做好遊客解釋工作,同時加強園內巡視,成立“不文明專項檢查組”每日通過監控與實地檢查方式對活動團體不文明行為進行督查。

其他城市也對“噪音擾民”問題進行了探索。近日,寧波在廣場內安裝太陽能噪音監測儀,隨時監測音量,達到峯值時會鳴叫警示,聲音分貝也會實時顯示在屏幕上,提醒“舞民”音量已超標。據當地媒體報道,民警給跳舞居民科普幾次後,大家自覺性明顯提升,噪音擾民投訴比例大為下降。

■觀點

降噪不能“一刀切”可視環境設分貝要求

北京社科院文化所(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鐳認為,公園本身有服務功能,降噪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公園可以設置不同的分貝要求。

“比如,歷史遺蹟古蹟公園裏,文藝團體不應在古建附近、交通要道、人流密集區域排練,工作人員應引導他們到空曠偏僻的區域。普通的城市公園和郊野公園裏,如果文藝團體在空曠偏僻的區域排練,可對聲音分貝適當放寬要求。”

陳鐳同時建議把部分排練需求轉移到室內場所,挖掘室內公共文化空間資源,打通街道各社區文化場所,實現共享,通過網絡平台合理匹配需求和設施資源。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二所所長李金晨表示,種植植物可以起到屏障作用,阻礙聲音傳播。城市公共空間尤其是公園可以考慮通過設置特定區域,種植特定植物實現降噪,引導文藝愛好者在特定區域唱歌跳舞。“不同植物對不同聲音頻段的降噪效果有差異,比如針葉植物對中低頻降噪效果好,闊葉類對高頻降噪效果好,另外,植物的體量和密度越大效果越好。”

新京報記者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