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護水人紮根深山18年
環保總站的執法人員對黑河水質進行檢測。(記者 郝鍾毓 攝)
為了護好水源地“生命線”,有一羣“孤獨的人”,他們紮根深山18年,常年工作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日夜呵護着這一灣碧水……他們就是黑河守護者--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的工作人員。
9月1日,記者從西安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榮譽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記者走近秦嶺深處的“護水人”。
科技加持
構建三位一體水源地生態環境管控體系
發源於秦嶺主峯太白山的黑河全長125.8公里,平均每年向西安市提供飲用水約3.8億立方米,供水量佔比超過76%,是西安市名副其實的民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廣大西安人民喝上更加清潔、安全飲用水的關鍵。
據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站長王宏啓介紹,黑河水源地保護區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為保障飲用水安全,市黑河環保總站對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實行全圍網封閉管理;在黑河主河道等重點地段設立了警示標誌;架設了25個遠紅外高速低照度無線傳輸雲台攝像機,13個語音播報系統不間斷進行宣傳教育。
此外,在庫區、庫尾、源頭建有4處水質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引進無人採樣監測船;並聯合周邊單位常態化備戰,定期開展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構建起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水源地生態環境管控體系,實現了水域岸線生態環境、人為活動、交通穿越等變化情況的動態監管,確保人民羣眾飲水安全。
躲滾石 運垃圾
背後的艱苦不為人知
水源保護工作看似尋常,其艱辛卻不為人知。黑河衞士們每年人均巡查20000多公里。遇上雨天,特別是大暴雨,一路山體滑坡隨處可見,山上的滾石猝不及防就擦身而過,他們樂觀地説:“我們巡查要勇闖三關,滾石關、翻山關、繞行關。”一次次驚心動魄過後,他們依然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這支隊伍裏,每張沾滿泥土的臉,都願為使命而戰。清運隊隊長龐凱紅,負責水源地垃圾清運,冬季漫天飛雪、山區行車險象環生;夏季天氣炎熱、蚊蟲多,垃圾臭不可聞,在崎嶇的山路上每天往返近200公里,年均清運水源地居民生活垃圾900餘噸……但無論面對多大困難,多麼繁重的工作,他從不叫苦叫累,總是留給大家一個揮汗如雨的身影。
陳河分站處於秦嶺腹地,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站長齊江學帶領同事們紮根在大山深處,日復一日地進行着水源地環境巡查、執法等工作,巡查的時候需要翻越海拔1200米的秦嶺梁,遇到冬季下雪巡查時經常摔跤,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到了飯點,也只能用饅頭鹹菜來充飢。
厚畛子分站站長張喜平,從設站之日起就在此工作,除了生活不便,危險也無處不在。手電筒、木棍……這些裝備必不可少。到了夜晚,野豬、羚牛等動物經常來院裏“做客”,夏季蛇比較多,巡查時,張喜平和夥伴們通常會用手中木棍驅趕蛇,並在周邊找一些廢機油用來防蛇,“有廢機油的地方蛇不來。”張喜平説。
探索形成“紅色聯盟”機制
黑河水質成績單常年為優
據瞭解,西安市黑河環保總站探索和形成了水源地內各企事業單位共建生態環境保護的“紅色聯盟”機制,為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他們主動深入“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建設單位,手把手幫助企業解決環境治理難題,被生態環境部列為“六穩”“六保”陝西省幫扶企業典型案例;在疫情防控中,他們主下沉駐地村鎮,連續奮戰36晝夜開展志願服務,當地羣眾深受感動,自發贈送錦旗。此外,給農户和過往遊客送去帶有節水護水標語的環保購物袋、垃圾袋,宣傳護水理念等都是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這樣,他們一樁樁地為羣眾解難題,一件件地為羣眾辦實事,帶領羣眾一起,築牢飲用水源地生態安全屏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不懈努力,黑河水源地水質常年優於Ⅱ類標準,達標率100%。特別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主要污染物濃度年均值較“十三五”期間又有明顯下降,水質持續向好,西安人民享用優質飲用水源的幸福感明顯增強。(記者 高樂)
來源:西安日報
【來源:羣眾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