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當天,聯合國發佈《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預測印度將在2023年首次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消息傳出後,印度媒體和民眾對此進行熱烈討論。有人認為,這份報告預示印度的“大國夢”即將實現,也有人開始嚴肅分析,人口爆炸將給印帶來更多機會,還是更多挑戰。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與印度民眾討論時發現,他們對本國人口問題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人多力量大”,對印度人口增長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曾在中國留學的印度青年巴特拉説,印度各邦之間發展不均衡,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多數農村居民可能希望人口多一些,這樣就有更多勞動力耕作。相較之下,多數城市居民希望未來印度的人口能少一些,這樣有限的資源才夠用。在比哈爾邦一所大學任職的庫馬爾教授對記者説,印度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對生育的態度也是不同的。
印度 資料圖 新華社發
另外一些人,特別是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精英階層,則提出“人口貴多,但更貴精”這一看法。他們表示,這裏的“精”不是指精英,而是指接受過基礎教育、掌握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曾在北方邦政府工作的退休公務員庫馬爾表示,單憑人口數量決定經濟優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他舉例説,印度官方統計的無家可歸者數量是170萬,而民間統計的數量幾乎是官方數據的8倍多,達到1400萬,“拋開‘政治正確’不談,他們很難被定義為能帶來紅利的人口”。
印度總理莫迪經常在演講中提到該國的人口紅利,將之視為促進國家發展的動力。有觀點認為,其實印度的人口紅利窗口早在2005年、2006年前後就已開啓。新德里影響力與政策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辛格表示,印度的人口紅利期預計可以持續到2055年前後。從理論上講,如果印度對人口紅利運用得當,那麼會在2020年至2040年迎來發展黃金期。
然而“人口紅利”作為一種概念,並不會自動轉化為經濟發展。印度班加羅爾大學教授馬奈斯基此前在與《環球時報》記者探討這一話題時,將人口紅利描述為一種機會,“它需要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就只是一個概念”。在馬奈斯基看來,這些條件包括但不僅限於較高的人口身體素質和受教育程度、熟練勞動力在人口中的佔比、相對成熟的經濟發展環境以及足以吸納勞動力的大型產業。他強調,上述大部分條件應在人口紅利窗口打開前就具備,而不是等到窗口期到來或處在人口紅利上行期才着手去打造。
根據印媒統計,全印度只有約3%的勞動力接受過工業聯合會認證的正規職業技能培訓。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勞動力只能從事相對簡單的勞動,否則他們在專業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可能不符合出廠標準,而且也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
有中國投資者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此前在印度中部和南部投資建設了兩個工廠,主要生產手機等智能設備的周邊產品,但在當地很難招到熟練技工,特別是懂英語的熟練技工,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招一些受過基礎教育的年輕人從頭培訓。
今年4月,印度工業聯合會發佈報告大談“印度如何利用人口紅利促進經濟增長”,但該機構也不得不隔空警告政府,如果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如果勞動力不具備從事相應工作的技能,那麼所謂人口紅利就會轉化為人口負擔。日前,印度啓動“烈火之路”徵兵改革計劃,青年人對此抗議最為激烈,究其原因就是該計劃動了他們通過參軍來實現曲線就業的“蛋糕”。這説明,即使擁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但當他們失去就業途徑時,就隨時可能變成通過暴力表達不滿的人羣。
在印度人口增長的背後,也存在不少隱憂,包括各邦人口結構不均衡等。根據印度統計部門的預測,如果按照當前青年人口與老年人口增長率建模計算,喀拉拉、泰米爾納德等邦的老年人口數量將在2036年超過青年人口。
據印度《那加蘭邦郵報》日前報道,印度將在明年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這並不令人羨慕,因為它的國土面積只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而居住着世界17.7%以上的人口。人口大增將給印度資源帶來巨大壓力,並對印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構成挑戰。印度News18新聞網將該國的人口問題放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思考,認為如果不能將增長的人口引導至預期方向,或出現生活基礎設施條件迅速惡化、社會物質基礎難以為繼等情況。
(原標題:印度人口將在2023年首次超過中國?印度人聊“人口”,心態複雜)
來源: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