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跨界大戰開啓 吉利造手機是圍魏救趙還是宏偉藍圖?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綜合

隨着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不少企業都開始眼紅,做不了車的就做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產業鏈供應,有實力的就開始着手造車領域。

最近比較火熱的是手機廠商開始插足新能源汽車市場,看來這塊大蛋糕還是很搶手的。手機廠商最轟動的就屬小米汽車,雷軍公開表示親自上陣,拿出100億資金背水一戰,不論如何困難,也要完成自己人生中最後一次創業。最新消息顯示,小米汽車總部已落户北京,並且緊鑼密鼓開始搭建團隊了。

除了小米,蘋果踏足汽車行業的更久遠,不過目前沒有更多消息被爆出,可見是比較低調,或者説都在準備階段。據説目前已組建好一支有1000位員工的團隊,其電動汽車項目代號為“泰坦(Titan)”,第一輛產品為小型廂式車,並且是一款無人駕駛的電動汽車。

另外還有華為,雖然多次宣稱不會造車,但是卻涉足智能汽車的關鍵領域,做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其實也算是跟汽車行業相關聯。

當大家都在熱議手機企業造車時,“汽車巨頭”吉利卻突然説要造手機了。9月28日,吉利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投資100億,進軍手機領域。

據最新消息,吉利已開始在業內尋覓相關人才。行業人士分析,吉利宣佈進入手機領域,以手機為核心佈局未來科技生態圈,下一盤跨界融合、做強生態、打造護城河的大棋。

時代驅使的科技圈跨界

雖然吉利汽車突然逆勢做手機的消息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理性分析後得出結論:吉利造手機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科技圈互相跨界的時代趨勢。

最近幾年,跨界合作的案例太多了,不僅僅是汽車行業,還有家電行業,比如賣家電的格力造新能源汽車,賣手機的小米也要造新能源車,以及互聯網巨頭百度也涉足汽車行業,所以這樣看來,跨界已經很常見了。

雖然近些年跨界合作無邊界,但是我們也看到了雙方合作,最終目的都是要實現掌握更多的智能終端,達到1+1大於2的目標。

雖然未來智能化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有一點已經凸顯,那就是萬物互聯。就是如今科技圈所説的未來的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都是互聯互通的,從而更高效、便捷的為人類服務。

彼時,連接所有智能終端的生態才是企業的護城河,繼續單打獨鬥賣手機、賣車、賣家電必將失去話語權。

事實也正是如此,對硬件廠商而言,要想達到所有終端匹配很不容易,東拼西湊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另外還有感性層面,誰也不想接入別人的生態看別人臉色。於是只能鉚足勁,造手機、造汽車、造家電,能造什麼就造什麼,於是這幾年的跨界融合湧現各種跨界動作。

在這裏還是要提到小米,可以説是科技圈的典型案例,從造手機出發,滲透到智能家居,而今又投入鉅額資金造汽車,目前前兩項已經成功,如果造汽車順利的話,那麼小米的智能生態也就打造完成了。

回到吉利,其實不只是造車,除了手機還有商業衞星和飛行汽車。

吉利李書福在談論造手機方面説到,手機也是吉利生態中的重要一環,手機可以接車聯網、衞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

最近,吉利打造的全國首個商業化衞星工廠已經下線,基於衞星技術,吉利將形成高精度天地一體化的出行生態,支撐未來的自動駕駛、自動泊車、飛行汽車等功能。

這樣來看,吉利宣佈造手機也是為了讓整個生態將手機和汽車主業形成互聯,也是時代需要,所以吉利進軍手機行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吉利造手機的成功概率有多大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跨界構建生態這事並非易事,從格力到小米,再到吉利,幾年來無數巨頭試圖跨界造更多智能終端,最終多數淪為陪襯。

我們不禁要問,家電大佬都幹不成的事,造汽車的來能行嗎?説不定真可以!

手機硬件方面主要就是攝像頭、電池、傳感器、芯片這些,這些對比機構複雜的汽車零件來説要容易得多,畢竟吉利有着20多年的製造經驗,造手機不成問題。

此外,吉利在手機生態方面的也有完整的手機生態。今年4月,吉利成立了一家名叫吉咖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雲計算裝備技術服務、工業互聯網數據服務、摩托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研發、家用電器研發等。既然在操作系統上已經佈局全面,那做手機也就不難了。

話説回來,雖然手機這一塊很重要,但基本已經被蘋果、小米、華為這些巨頭“霸佔”,存量時代搶市場本就不容易。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在市場狂奔10年有餘,已經告別了告訴增長時代,幾乎每個人手裏都有一台智能手機,在國內的普及率非常高。

經過瘋狂增長後,全球手機市場都迎來了銷量下滑,幾年後,手機市場也會跟PC市場一樣,開始進入存量市場,畢竟不是快消品,消費者使用手機的年限基本在1-2年左右,所以很難再出現之前的銷量暴增現象。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智能手機每年在全球的出貨量超過13億部,不過大多數都來自換機,中國平均換機週期為28個月,英國38為個月,美國為41個月,這也是導致手機銷量下滑的一大因素。另外,智能手機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功能基本大同小異,所以用户在選擇手機時,除了看口碑,還會看品牌影響力。

目前手機市場被蘋果、華為、小米、VIVO、OPPO佔據,而其它比如聯想、諾基亞、魅族等品牌已經很少出現在大家視線中,幾乎可以忽略了。

如果説高端手機,蘋果和華為都算是,小米也有高端,不過好像並不太成功,至於VIVO、OPPO等發力的高端機,也都變得悄無聲息了。

所以造高端手機遠非想象中那麼簡單,比的是超強性能、品牌影響等綜合實力。吉利想染指的高端機市場,僅憑生態建設挑戰的話,更是難上加難,面臨的困難更大。

“做強生態圈”決定成敗的關鍵

有業內人士表示,李書福此舉意味着汽車廠商開始“反攻”手機行業,或者説是互聯網行業。不過,李書福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佈局的不僅是手機,而是科技生態圈。

汽車生態可以理解為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接入,互聯網在汽車中的應用是網聯化,讓車機系統實現上網並獲取媒體資訊,目前基本智能車機終端都已經實現了;而物聯網則是“物物雲端相連”,智能汽車可以連接手機,手機連接智能家居,所有智能設備都能實現數據交互。

於是,最終讓汽車成為萬物互聯的資源載體,成為目標,所以汽車從互聯網升級到物聯網階段會非常重要,而汽車的系統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受限,相比智能手機的系統包容度有差距,這也是汽車行業為什麼喜歡選擇與IT巨頭合作的原因。

不過目前的合作解決方案中,並沒有一個真正實現了汽車系統與萬物互聯,這就是上面説的並不是每個品牌都能做到相互兼容。最好的狀態就是一個品牌做到了一條生態鏈的整個環節,形成自己的品牌圈,不過最終也並不能完全實現自主掌控權,因為系統的研發還要依靠IT企業來完成。

所以,吉利汽車打造自己的手機其實就是在打造自己的生態圈,手機只是一個載體,系統才是核心中的核心。硬件製造過程難度不高,通過完善的方案加上成熟的代工廠即可,再用“吉利OS”配合吉利未來自研的車機系統,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汽車智能物聯化的源動力。

由此看來,吉利造手機最終要實現的是做強生態圈,手機是連接生態圈的重要一環,至於是否能最終成型,並不好判斷,畢竟吉利汽車在新能源汽車轉型的過程中並不那麼順利。

造手機或許更是圍魏救趙

關於吉利試水手機行業,我們應該回到原點來理解,從汽車行業的角度展開分析。

我們都知道,自主品牌車企中,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是市場表現非常不錯的三大車企,不過吉利汽車的輝煌也是停留在燃油車時代,在新能源的浪潮中,似乎是掉了隊。

早在2015年,吉利發佈“藍色吉利行動”,試圖轉型新能源汽車,並定下2020年新能源汽車佔整體銷量90%以上的目標。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2021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車銷量不足7萬台,佔比不足5%,7、8月的銷量更是不理想。

對比比亞迪上半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5.46萬輛,長城旗下歐拉品牌上半年銷量約5.23萬輛,吉利的新能源車型顯然已經落了下風。

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失敗,其主要原因是產品定位不清晰,產品競爭力弱導致的。比如吉利推出的帝豪EV和幾何A雖然都是主打性價比,但是在同級別車型中並沒有特別突出的亮點,甚至帝豪Gse和幾何C也是出了同樣的問題,以至於市場銷量表現不佳。

不過,吉利集團最新推出的極氪品牌似乎競爭力很強,未來將會與蔚小理形成競爭關係,而這三大競爭對手在智能互聯方面做的非常不錯,極氪想要與它們平起平坐,智能化方面就必須得過關。

所以,吉利汽車打造智能手機不僅是為提振其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而且還要以智慧形象打造出全新的賣點,塑造更強的競爭力。

總結

其實吉利汽車在轉型期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的,燃油車競爭力不強,新能源面對更強的競爭對手。當前階段,汽車電動化是未來趨勢,智能化也會成為電動汽車的標配,所以吉利在科技方面的塑造也無可厚非,此時佈局製造智能手機、打造品牌生態圈是個正確的選擇,但也應當加強電驅系統的技術研發,畢竟這才是純電汽車的核心所在。

一直以來都是別人跨界造車,如今汽車圈終於有人“反向”衝入手機行業,你看好吉利造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