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黑摩的又火了?守護出行“最後一公里”得疏堵結合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綜合

隨着天氣轉涼,“黑摩的”的生意似乎又火了起來。記者探訪發現,本市管莊、黃渠、馬各莊等地鐵站附近皆有不少黑摩的停留攬客,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黑摩的,可謂城市道路上“瘋狂的肉包鐵”。那些拉客所用的三輪車輛,配備着顏色各異的“殼子”,看似初具車形,實則結構簡單、配重失衡、制動很差,一經改造便可輕鬆突破限速,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它們在一些地鐵站及小區周邊擠佔道路、成羣攬客、堵塞交通,上路後更是急行猛拐、肆意闖燈、逆向行駛,着實讓人膽戰心驚。本身危險係數就高,不少還是無照無證駕駛,卻還敢“非法載客”,給道路交通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整治黑摩的是各大城市普遍面臨的治理課題。對於各類違法違規情況,法律上早就明確了輕則罰款、重則扣車、“人車雙罰”的規定,多部門聯合的專項整治行動也是一輪接着一輪,可為何黑摩的總是禁而不絕?一則,黑摩的四處亂竄、身段靈活,此處風聲緊便前往彼處,一看到執法人員立馬開溜,執法確實容易陷入“貓捉老鼠”的困境。二則,從民生需求來看,一公里多的路程説長不長、説短不短,走着略微費勁,打車也不合適,坐公交還得等,通勤高峯期共享單車難覓,招手即來、説走就走、不懼擁堵的黑摩的有了“用武之地”。

着眼現實,整治黑摩的還得疏堵結合。念好“堵”字訣,切不可只聚焦其違法拉客之時,而是必須建立全鏈條管理體制。從生產到銷售,從充電、加油再到維修,都要設置關卡,證照齊全方可“通關”,以此擠壓黑摩的生存與運營空間。更根本的,還得念好“疏”字經,重視羣眾出行訴求,進一步暢通公交微循環,打通接駁的“最後一公里”。比如,在熱門路段,多設幾條公交線路,並做好預報到站工作,讓公交不再難等;或是在早晚高峯時段,設置從大型小區到附近地鐵的擺渡車,搭建好安全出行通道。多處着眼、多方合力,方能最大限度打擊黑摩的。

歸根結底,整治黑摩的,守護的是道路秩序,更是交通安全。廣大市民也得清醒認識到黑摩的風險所在,切不可貪圖一時方便、心存僥倖,就拿自己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冒險。誠如一位網友所言,“我們小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腿兒着,才這麼遠的路怎麼就非得要別人送呢?”相較於失控又危險的快捷,還真是稍微慢點的“腿兒着”來得踏實穩當。